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知识体系

2025-07-18 12:2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1人

一、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常见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①基本模式(单线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大卫•科波菲尔》

②双线模式

由两条线索组成。

主线(主要人物)——副线(次要人物);

明线——暗线

如《药》

摇摆式(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突转)

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如《警察与赞美诗》

2.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阅读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1)线索类型

①以人物为线索

鲁迅《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鲁迅《祝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物线法)

莫泊桑《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奥斯特洛夫斯基《变色龙》

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展开情节。

④以空间、时间为线索

鲁迅《社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⑤以作者情感为线索

杨朔《荔枝蜜》:“作者对蜜蜂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

2)线索作用

情节上

单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

明线:内容更集中、突出

暗线:情节安排更加巧妙

人物上

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双线:人物更饱满、充分

主题上

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揭示主题。

暗线:在深层面上揭示社会矛盾或斗争焦点,使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④效果上

双线并行,小说内容得到充分展示。

3.叙事技巧(谁在叙述?怎么叙述?)

谁在叙述?

1)叙事人物——作者(故事外)/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内)

2)叙事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① 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贯穿全文 。

②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和感染力,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③ 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通过我的(参与…事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 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了人物品质或精神

第二人称

1.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有很强的代入感,带来强撼的情感,

2.便于作者抒发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3.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1.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2.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不做作,不矫情。

3.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怎么叙述?

(1)叙事顺序

顺 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 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 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 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2)叙事节奏

叙事速度的快慢缓急,包括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五种形式。

(3)叙事视角

1)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视野开阔 ②叙述自由 ③客观全面

2)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 如《百合花》,以海明威为代表《老人与海》

作用:①设置悬念 ②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 ③还原事物本来面貌

3)儿童视角 如《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① 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 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 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4)叙事方式

① 散文化、魔幻话、客观化、幽默化

② 对话式、独白式、讲述式、意识流式、交织式

(5)情节技巧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叙事语言(语言赏析)

思维路径

提炼句式

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

答题要点

怎么写

运用了.....

①词语形式:

叠词、动词、语气词

②句式特点: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省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明

短句:节类鲜明,简洁有力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③语言风格:

朴实自然、清新明快、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词彩绚丽、辛辣尖锐......

④语体色彩(特色):

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⑤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技巧:

想象、联想、对比、衬托

表现手法:

象征、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结构特色:

伏笔、铺垫、过渡、照应、悬念、首尾呼应...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引用

①表现手法

②结构特点

③修辞手法

④语言形式特点

写什么

写了.....



确定指述对象,抓住对象特征

为什么写

具有了

表达(表现)了......

突出了....

暗示了...



①艺术效果

②作者情感图

③人物形象

④情节内容

⑤作用

4.情节作用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