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温情叙事与理性思辨
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大作文:在语文积累的分享会上,评委提问,两个问题选一个回答。
1. 对自己语文学习影响最重要的人,写成记叙文。
B. 当今社会,练字有没有必要,写成议论文。
要求:考生任选一个写一篇讲稿,600字左右。
一、题目解读
(一)选项 A(写一篇记叙文):对你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1. 简单说: 这道题是让你写一个帮你学好语文的关键人物。
写谁呢? 想想你学语文的路上,有没有一个人像指路牌一样帮过你大忙?可能是让你突然开窍读懂古诗的老师,可能是天天催着你写日记的爸爸妈妈,也可能是总借好书给你看的同桌或朋友。
1. 重点写什么? 重点不是他教了你多少生字词,而是他让你发现语文特别有意思。让你明白:语文不只是课本里的死知识,它原来可以这么好玩、有用、像照亮生活的一束光。
(二)选项 B(写一篇议论文):现在这个时代,你觉得练字还有必要吗?
1. 简单说: 这道题不是问“字要不要写好看”,而是让你认真想想练字在今天的价值。
2. 核心问题: 现在大家都爱用电脑手机打字,又快又方便。那一笔一画地练字,还有啥用呢?需要你想:“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练字背后藏着的好处:
它可能是让你静下心来、专心做事的好方法(像一种让人平静的“小魔法”),它也是
在学习和传递我们中国写字的老手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要接着传下去),更重要的是,你写的字就是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字是门头,书是屋。”写得清楚好看,别人看着舒服,也能“看见”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像你的另一张“脸”或者一扇“门头”)。
二、立意
(一)选项 A(写一篇记叙文):对你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1. 核心立意:写这个人没有死板地教你课本知识,而是用特别的方法,让你一下子觉
得语文“活”了!就像把语文从一个让你“头疼的作业” 变成了一个让你“心动的好朋友”。
2. 立意示例:
◎例子1: 语文老师带我们去公园上课,一阵风吹过,树叶掉在我课本上。就在那一刻,
我突然明白了书上那句“落叶他乡树”是啥滋味,心里咯噔一下。
◎例子2: 爷爷天天用毛笔给我写家训,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可就是这些字,让我第一
次感觉到,原来词语不光是字典上冷冰冰的解释,它们带着爷爷的体温和故事,比课本上的更鲜活、更有劲儿!
◎例子3: 同桌把她记满错误的语文笔记本借给我看。她用荧光笔标出来的病句,就像
夜里走路时突然亮起的路灯,一下子让我看清了自己作文里那些“绊脚石”在哪!
(二)选项 B(写一篇议论文):现在这个时代,你觉得练字还有必要吗
1. 核心立意:别光想着“字好不好看”。要写练字在今天这个打字飞快的时代,有它
自己独特的、别人代替不了的好处——它像一种“静心魔法”,一种“传递感情的密码”,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小桥梁”。
2. 立意示例:
例子1: 练字时,一笔一画都不能急,必须沉住气。这种“慢下来”的感觉,能让烦躁
的心静下来。这种“耐心训练”,是噼里啪啦敲键盘根本学不到的!
例子2: 爸爸出差时给我写的信,摸着那实实在在的纸,看着纸上墨水的深浅变化,感
觉比手机里冷冰冰的微信消息温暖多了。因为我知道,他写每一笔时都在想着我,那些停顿的地方,可能就是他想我时发愣的瞬间。
例子3: 你去博物馆看到的那些古代石碑,上面刻的字,其实就是古人认真“练”出来
的作业啊!我们今天拿起笔练字,不只是为了自己写得好看,更是在学着认认真真地“握住”老祖宗传下来的写字这门“手艺”,不让它断了。
三、细节素材库
(一)选项 A(写一篇记叙文):对你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请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看看如何修改,修改后达到怎样的效果,从中学到了写好作文细节的哪些技巧?
1. 动作显情(用动作表达感情):
◎原句: 张老师讲《背影》时,突然走到教室后排,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手在半空悬了悬,像托着千斤重,喉结动了动才继续讲课。
◎修改后: 张老师讲到《背影》里父亲爬月台那段,突然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他弯下腰,吃力地抬起手,好像手上真端着很重很重的东西似的,就那么停在空中好几秒。我看到他喉咙哽了一下,使劲清了清嗓子,才接着往下讲。
◎重点:把“模仿爬月台”具体化为“弯下腰,吃力地抬起手”;把“托着千斤重”变成“手上真端着很重很重的东西”;把“喉结动了动”换成更口语的“喉咙哽了一下,使劲清了清嗓子”。
2. 环境烘托(用周围环境衬托心情):
◎原句: 暴雨天去图书馆躲雨,管理员李阿姨正用红笔改我的投稿作文,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比雨声还让人安心。
◎修改后: 外面下着噼里啪啦的大雨,我跑进图书馆躲雨。一进去就看见李阿姨坐在她的小台灯下,正拿着红笔,一行一行地看我投给校刊的作文。暖黄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墙上。整个阅览室特别安静,只有她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像蚕在吃桑叶。奇怪的是,听着这声音,外面吓人的雨声好像也没那么吵了,心里特别踏实。
◎重点:加入“噼里啪啦”、“一行一行地看”、“暖黄的灯光”、“拉得长长的”、“吓人的雨声”等更生动的描述;把“比雨声还让人安心”具体化为“听着这声音……心里特别踏实”;用“像蚕在吃桑叶”比喻沙沙声更贴近生活。
1. 语言点睛(关键话语点明主题):
◎原句: 爷爷教我查字典时说:“每个字都像小房子,偏旁是大门,笔画是窗户,你得慢慢摸清楚它的模样,才能住进去。”
◎修改后: 爷爷教我查字典时,指着字说:“瞧,每个字啊,都像个小屋子。偏旁部首是它的大门,笔画就是窗户门框。你不能急吼吼地看,得耐着性子,仔仔细细看清楚它长啥样,才能‘走进去’,真正认识它、记住它。”
◎重点:用“瞧”、“小屋子”、“急吼吼”、“耐着性子”、“仔仔细细”、“长啥样”、“走进去”等更口语、更形象的词;把“住进去”改为更贴合语境的“走进去”、“认识它、记住它”。
(二)选项 B(写一篇议论文):现在这个时代,你觉得练字还有必要吗?
1. 动态特写(捕捉细微动作变化):
◎原句: 妹妹练钢笔字,笔尖在纸上打滑,她皱着眉把纸揉成团,又铺开新纸,这次笔尖顿了顿,像小蜗牛慢慢爬,终于写出工整的“人”字。
◎修改后: 妹妹在练钢笔字,笔尖老是不听使唤,在纸上“呲溜”滑了一下,字写歪了。她小眉头一皱,气呼呼地把纸“唰啦”一抓,揉成个球扔了。然后深深吸了口气,重新铺好一张纸。这次,她捏紧笔杆,屏住呼吸,让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一下,停住,然后像蜗牛挪窝一样,一笔一画,慢吞吞地、稳稳地,终于写出了一个端端正正的“人”字。
◎重点:加入“老是不听使唤”、“呲溜”、“气呼呼”、“唰啦”、“深深吸了口气”、“捏紧”、“屏住呼吸”、“点了一下”、“像蜗牛挪窝”、“慢吞吞地、稳稳地”等动词和状态描述,让过程更生动具体。
修改后的细节素材库会更贴近初三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语言习惯,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动作和场景描述更直观、更有画面感。
1. 场景对比(不同方式对比效果):
◎原句: 同学用手机发“生日快乐”,妈妈却手写了贺卡,墨水在纸角晕开点,像颗小爱心 —— 同样的祝福,手写的总多了点温度。
◎修改后: 生日那天,同学群里“叮叮咚咚”跳出来好多手机发的“生日快乐”,像复制粘贴的一样。打开信箱,里面躺着妈妈寄来的贺卡。打开一看,是妈妈亲手写的字!可能是写的时候笔尖停久了点,纸角有一小团墨水晕开了,圆圆的,像用水彩笔涂歪了的小爱心。摸着这张有妈妈字迹的卡片,感觉比手机屏幕上那些一闪而过的文字,暖和多了,也实在多了。
◎重点:用“叮叮咚咚”、“复制粘贴”形容手机消息的快捷但缺少个性;把“晕开点”具体化为“一小团墨水晕开了,圆圆的”;用“像用水彩笔涂歪了的小爱心”代替“像颗小爱心”,更符合学生经验;用“暖和多了,也实在多了”代替“多了点温度”,更可感。
1. 细节点睛(小细节揭示大道理):
◎原句: 书法课上,老师让我们临摹“孝”字,说:“看这一撇一捺,就像孩子扶着老人,急不得,得稳稳地托住。”
◎修改后: 书法课上练“孝”字,老师指着字说:“你们看,‘孝’字这一长撇和一捺,多像一个小孩子,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个弯腰的老爷爷在慢慢走路啊。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图快,手要稳,劲儿要匀,得慢慢来,就像你真的在扶着老人一样,得托住了,不能让他摔着。”
◎重点:把“一撇一捺”具体描述为“一长撇和一捺”;把比喻句“就像孩子扶着老人”扩展成更形象的“像一个小孩子,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个弯腰的老爷爷在慢慢走路”;加入“图快”、“手要稳,劲儿要匀”、“慢慢来”、“托住了,不能让他摔着”等具体要求和感受,把道理融入动作指导中。
修改后的细节素材库应该能帮助初三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来自生活的细节去支撑作文的立意,并且更容易模仿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写作技法(三大法宝)
(一)结构法宝:三股绳拧一起
别被“三线交织”吓到,其实就是把三个小故事(或想法)像编辫子一样编在一起,让
作文又结实又有层次感。
1. 选项 A(写人记叙文):
你可以这样编:◎老师做了什么?比如:带我们去操场读诗 → 夸我仿写的句子好 → 现在我是语文课代表。◎我心里怎么想?比如:觉得古诗好无聊 → 突然看懂“春风又绿江南岸” → 想把这份感动也传给同学。◎我明白了啥道理?比如:好老师能让课本上的“死字”活起来,像长翅膀飞进你心里。◎关键: 这三股绳(“老师的行动”、“我的感受”、“明白的道理”)要一直拧着写,别分开。就像你写“老师带读诗”时,要带上你当时觉得“无聊”的心情;写“当课代表”时,要点出是因为想“传递感动”。
2. 选项 B(议论文):
你可以这样编:◎现在啥情况?比如:人人手机打字飞快,写字却像“鬼画符”。◎讲点大道理?比如:“练字能让你静心”、“手写更能传情”、“写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本事”。◎举个例子?比如:我爷爷练字写坏30支毛笔,总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关键: 写“大家打字快”时,自然带出“所以写字更要静心”;讲爷爷例子时,要点明“这就是在传情/传文化”。让现象、道理、故事互相帮忙,别各说各话。
(二)情感法宝:情感温度计
想让作文打动人?得让读者看到你感情的变化,像看温度计从0℃升到100℃一样清晰。
1. 选项 A(写人记叙文):
从冷到热写变化:◎开始:怕死写作文了(0℃,冷冰冰)→ 后来:老师念我作文片段,我脸红心跳(50℃,
开始暖了)→ 接着:自己主动写日记(80℃,上瘾了)→ 结尾:梦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100℃,燃起来了!)
◎关键: 别只写结果。要把“怕”→“羞”→“爱”→“想” 一步步升温的过程写清楚,就像烧开水,读者才能感受到热气。
2. 选项 B(议论文):
态度大转弯:◎开头:我也觉得练字老掉牙(撇嘴嫌弃)→ 转折:看爸爸写家书一笔一画超认真(心
里有点触动)→ 尝试:自己练字发现,慢下来写,心里特舒服(咦?有点意思)→ 结尾:懂了!越快的社会,越需要这笔尖的“慢”(真心认同)。
◎关键:写议论文也能有“态度变化”。让读者看到你从“嫌弃”→“好奇”→“体验”→“真香” 的过程,比干讲道理更有说服力。
1. 画面法宝:三招变“放大镜”
想让读者“看见”你写的场景?学会这三招“放大镜”,把细节照得清清楚楚。看看下面的修改,学到了写好作文哪些法宝?
1. 感官调色盘(别光写“看”,写写“听”“摸”“闻”到的):
◎原句(A):“老师的声音裹着月光,把《荷塘月色》读成了能闻到清香的画卷” → 改得更实在: “那天晚自习,老师读《荷塘月色》,声音轻轻的,像月光洒在窗台上。听着听着,我好像真的闻到了课本里写的荷花香,凉凉的,带着水汽。”
◎原句(B):“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给心情梳了个整齐的辫子” → 改得更贴切: “钢笔尖在纸上‘沙沙沙’地走,那声音又细又密,听着听着,心里乱七八糟的念头好像也被它‘梳’顺溜了,特别平静。”
1. 巧用打比方(像什么?一眼就懂):
◎原句(A):“同桌的错题本像地图,每个红叉都是路标,指引我避开陷阱” → 改得更像初三生的东西: “同桌的错题本像游戏通关秘籍,她用红笔圈出来的错题,就是一个个‘雷区’标记,提醒我下次绕着走,别再踩坑!”
◎原句(B):“键盘字像打印的照片,手写体像手绘的画,少了点烟火气” → 改得更生活: “手机打出来的字,像超市买的速冻饺子,整整齐齐但冷冰冰;手写的字呢,像奶奶亲手包的饺子,可能歪一点,但热气腾腾,带着家里的味道。”
1. 前后比一比(有对比,才知变化多大):
◎原句(A):“以前背古诗像啃干面包,经他一讲,突然变成了带蜜的粽子” → 改得更馋人: “以前背古诗,像硬啃没味道的馒头,干巴巴咽不下去。老师一讲完,嚯!那些字句突然像裹了糖的糯米粽,又甜又软,一下子记住了!”
◎原句(B):“发微信时删删改改很容易,手写的信写错一个字,就像心里打了个结,更要用心” → 改得更像你经历的事: “微信打错了字?秒删!跟没发生过一样。可手写信要是写错一笔?哎呀,看着那个黑疙瘩,心里像扎了根小刺,别扭死了!只好更小心,一笔一画都带着‘怕写错’的认真劲儿。”
五、构思模板(高分记叙文结构精选)
结构一:“老物件·时光机”(物件线索式)
核心思路: 用一个有故事的语文老物件,像按快进键一样,带你穿梭回和“那个人”的重要时刻。
1. 亮出宝贝: 开头重点描写这个旧物件的样子,让它“说话”。
示例:抽屉深处,那枚银杏叶书签已泛黄卷边,叶脉却仍清晰如昨,像拓印着某个秋天的阳光……
1. 睹物思人: 看着它,自然想起送它或和它相关的人。
示例:指尖抚过叶脉,仿佛又听见张老师的声音:“看,一片叶子也是一个世界,值得
细细读。”
1. 物件引路: 围绕这个物件,串联起2-3个关键片段,展示它如何见证“那个人”对你的影响。
示例:◎片段1(初得):老师讲解“一叶知秋”后赠书签,我懵懂收下。
◎片段2(成长):写观察日记遇瓶颈,摩挲书签想起“细细读”,静心观察墙角蜗牛,写出好句子。
◎片段3(现在):书签夹在我获奖的作文集里,提醒我“观察是写作的根”。
1. 物我合一: 结尾点明这个物件承载的意义,升华情感或道理。
示例:这枚小小书签,早已不是书页的标记,而是老师为我点亮的,通往生活细微处的
灯塔。
◎关键提醒: 物件要真实、有细节(旧字典的毛边、钢笔的磨痕、书签的叶脉),它是回忆的开关和情感的容器,不是随便找个道具。
结构二:“破土·生长记”(自然隐喻式)
核心思路: 把你的语文能力或心境变化,想象成一颗种子或小树的成长过程,那个人就是阳光雨露。
1.“荒芜”起点: 开头用自然意象比喻你曾经的语文困境,营造画面感。
示例:以前的作文本,像一块板结的盐碱地,挤不出几颗像样的绿芽,词语都蔫头耷脑。
2. “园丁”到来: 描写那个人如何用特别的方法“灌溉”你。
示例:直到李老师带我们赤脚踩进雨后草地,大喊:“闭上眼!用鼻子‘写’风的味道,用耳朵‘画’鸟的轨迹!”)
1. “萌发”时刻: 抓住一个因那人启发而“开窍”的瞬间,用自然现象呼应内心变化。
示例:那次写“春”,当我抛开套路写下“泥土拱起脊背,顶破冬的棉被”,同桌惊呼:
“快看!你地里钻出笋尖了!”——那一刻,我摸到了文字的心跳。
1. “成林”感悟: 结尾用成长后的自然景象比喻现状,点明那人的作用。
示例:如今笔下的田地虽未繁花似锦,但根须已扎进生活的沃土。回望荒芜处,才懂那
场“赤脚课堂”,原是老师为我心田掘开的,第一道通往春天的渠。
◎关键提醒: 比喻要贴切、贯穿始终(从盐碱地→顶破棉被→扎下根须→春天的渠),让自然景象和语文成长紧密交织,互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