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核心抓“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答题遵循“审题定题型—文本找依据—规范用术语”三步法,以下是高频题型的关键突破点和实例解析:
一、寻找/概括中心论点
核心技巧
1. 位置定位:优先看标题、开头、结尾(标题可能是论点或论题,开头常开门见山,结尾多总结升华);
2. 语言特征:论点是“明确判断+完整句子”(不含疑问、祈使语气),避免比喻、否定句(特殊情况除外);
3. 排除干扰:论题(讨论的话题,如“谈诚信”)≠论点(对话题的观点,如“诚信是人生的基石”)。
举例解析
题目:概括《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
答案:我们要敬业与乐业(或“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思路:文章开头引用《礼记》《老子》的话,引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核心观点,后文围绕“敬业”“乐业”分别论证,结尾总结重申,论点明确且完整。
二、分析论据类型及作用
核心技巧
1. 论据分类: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史实、统计数据,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公理定理、作者的道理分析,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 作用句式:“运用……(论据类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解析
题目:分析《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拒绝高官厚禄,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一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答案:这是事实论据。通过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核心技巧
1. 常考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 作用模板:
举例论证:举……事例,具体有力论证……观点;
道理论证:引……名言/道理,权威有力论证……观点;
对比论证:将……与……对比,突出强调……观点;
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论证……观点(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解析
1. 对比论证
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运用对比论证。将“经受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的人”与“无磨难、无忧患而亡国的君主”对比,突出强调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鲜明有力。
2. 比喻论证
题目:《拿来主义》中“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运用比喻论证。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要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把抽象的文化批判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四、分析论证结构
核心技巧
1. 常考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2. 答题步骤:
划分段落层次,判断各部分关系(总述分述/并列/逐层深入);
格式:“本文采用……结构,先……(总述/分论点1),再……(分述/分论点2),最后……(总结/升华),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举例解析
题目: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结构。
答案: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总述“中国学生需要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心论点;中间分述“传统教育忽视格物致知”“科学研究需要格物致知”“当今教育应重视格物致知”三个分论点;结尾总结重申论点,条理清晰地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核心观点。
五、议论文语言特点题(严密性/生动性)
核心技巧
1. 严密性(必考):抓“通常、往往、一般、可能、绝大多数”等修饰限制词,分析其“限定范围/程度/概率”的作用,体现论证的严谨性;
2. 生动性:多结合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分析其“增强气势、吸引读者”的作用。
举例解析
题目:赏析《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常常”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常常”表示频率,强调学问家对学说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不是偶然行为,而是经常性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
六、答题通用策略
1. 审题划关键词:明确题型(论点/论据/论证)、答题范围(某段/全文)、分值(4分=2点,6分=3点,按分值拆分要点);
2. 原文定位溯源:论点找中心句,论据找具体事例/名言,论证方法找标志性语句(如“例如”“相反”“譬如”);
3. 术语规范表达:避免口语化,用“具体有力、权威有力、突出强调、条理清晰”等专业术语,按题型模板组织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