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十大常考题型解读及答题模板

2025-11-27 17:1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6人

题型一: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知识掌握:

( 1 ) 标题含义。标题含义,指标题的内涵、意蕴。标题含义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 ①表层含义指的是文章中的具体事物、环境或情节。②深层含义则是指这一事物、环境、情节中所包含的情感、象征义或言外之意。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表层含义: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是文中所叙述的两个主要地点,分别代表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场景,百草园是他自由玩耍、探索自然的乐园,三味书屋是他接受封建教育的场所。

深层含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象征着作者童年生活从自由快乐到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抑,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 2 ) 标题作用。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营造)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⑥点明或暗示、凸显文章主题。⑦寄托 …… 的情感等。

如《猫》这篇课文,标题直接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猫,文章围绕着作者家中不同时期养的猫展开叙述,包括它们的外形、习性、与家人的相处以及最终的命运等,标题简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散步》, “散步” 这一行为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文章围绕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走大路还是小路)以及最终的解决,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通过 “散步” 这一线索将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串联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晰。

像《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 高度概括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重要影响和教育意义,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形象以及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标题中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人物之间特殊的关系和情感纽带。

二、答题 模板 

1.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

模板 : 本文标题表层含义是…… , 在文中的含义是…… , 其引申义 / 比喻义 / 象征义为……

2. 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

模板 : ① xx( 题目 ) 意思是…… , 点明 ( 或交代了 ) 故事发生的地点 ( 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 ); ② xx( 题目 ) 运用了比喻 ( 拟人…… ) 修辞手法 , 生动形象写出了…… / 设置悬念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③ xx( 题目 ) 富有诗意 , 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题型二: 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⑪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示例:

在《春》中,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桃花、杏花、梨花分别比作火、霞、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颜色鲜艳和繁多的特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花烂漫的景象,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济南的冬天》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城和山水拟人化,赋予它们 “晒着阳光”“睡着”“被唤醒” 等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让济南这座城市仿佛有了生命,充满了慵懒而惬意的气息。

二、答题 模板 

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 比作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事物)的 …… 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表达了作者 … 情感。

②拟人。赋予 …… (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 (事物)的 …… 特点, 表达了作者 ……情感。

③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 (事物) …… 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

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

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 …… 的态度,抒发了 …… 的情感。

⑨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

⑩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 ,流露出作者 …… 的感情。

⑪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题型三: 分析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及作用

一、 明确常见的线索。

记叙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以 “ 我 ”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线索是:皇帝爱新装 —— 做新装 —— 看新装 —— 穿新装 —— 展新装。

③以某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台阶》。

④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

⑥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 “ 我 ” 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 —— 敬重、爱戴。

二、 把握文章线索的方法:

①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

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如《白杨礼赞》第 1 段就说了白杨树实在不平凡,这样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在第 4 段、第 6 段反复出现。

③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记叙文中的 “ 情 ”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 、答题 模板 

题型一: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 / 情感变化的过程,或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题模式:根据提示(或示例)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题型二:本文的线索及作用是什么?

答题模式:文章以 ××(事物) / ××(人物) / ××事件 / ××思想感情的变化 / 时间的推移 / 空间变化 /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示例:

在《散步》中, “散步” 这一行为线索贯穿始终,在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以及最终的解决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尊老爱幼、家庭和谐这一主题。“散步” 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更是家庭关系、亲情传递的载体,通过这一线索,文章所表达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地点的转换线索,清晰地划分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阶段和场景,使文章条理清晰,从描写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自然过渡到枯燥压抑的三味书屋生活,让读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 。

题型四: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一、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

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

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④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该词的褒贬现象→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词语表达效果(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等方面的作用。

②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

③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④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

1. 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模板 :“××” 原指 ……( 本义 ), 这里指 ( 语境义 )…… 。

模板 :“××” 原指 ……( 本义 ), 这里指 ( 语境义 )……… 。用在这里突出了的 …… 特点 / 表达了人物 …… 的情感。

2. 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模板 :“××” 运用了 …… 修辞手法 / 描写方法 / 贬词褒用 / 化动 ( 静 ) 为静 ( 动 ), 用在这里突出了 …… 的 …… 特点 / 表现了人物 …… 的品格、精神 / 表达了作者 …… 的感情。

例如 :

在《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的 “钻” 字:

本义:表示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或者穿过。

语境义:在文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召唤下,努力冲破土层,顽强生长的情态,赋予了小草以人的动作和生命力,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的生机与活力。

题型五: 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一、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角度:

( 1 )用词角度。 “××”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情态、过程),表现了……的心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 2 )表达方式角度。 ①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句:抒发(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③描写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心情、感情等)。

( 3 )语气角度。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④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 4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角度。 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告诉我们 …… 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 …… 的情感)。

( 5 ) 句式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散句的运用。

①长句,叙述清楚完整,给人以较深的印象;短句,简洁凝练,增强句子气势,形成画面感;长短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义鲜明;散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散句结合,使得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句式整齐中见变化、语气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 6 )叠词句角度。 这个句子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摹事物的 …… 状态,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给人一唱三叹的美感,突出 …… 感情色彩。

( 7 )语体色彩角度。 ①口语俗语: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给人平易近人、亲切的感觉。②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

( 8 )整体的语言风格的角度。 平实、自然、清新、华丽、幽默、富有情趣、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有地方色彩等。

( 9 )修辞句的角度。

二 、方法技巧:

①结合语境,前后关联。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考査句子的含义。

②把握中心,整体领悟。要求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③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目的。

④把握角度,思考意图。按照句子赏析的角度,分析特定的表达效果,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三、答题模板

. 理解××句子的含义。

模板 : 浅层含义 ( 字面意思 )+ 深层含义 ( 文中意思 ) 或直接阐释句意。 ( 字面意思可不写 ) 。

. 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 / 作用。 ( 赏析××句子的妙处。 )

写作手法及作用:明手法 →述内容→析效果

模板 : 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 / 表现手法 , 写出了事物的……的特点 /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 形象 / 情感 / 心理;

这句话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 …… 品质 /( 揭示了……道理 / 抒发了……感情 / 表现了……主题 ); 在结构上起到总领下文 / 引出下文 / 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 总结上文 / 承上启下 ( 过渡 )/ 总结全文 / 与……照应的作用。 ( 有些句子可不用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

例如 : 《春》中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赋予春天 “笑着”“走着” 等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美丽动人、充满活力的特点,使句子富有美感和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可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题型六: 分析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分析段落作用的方法

①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根据题干,将全文通读一遍,我们不仅能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及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因此,不管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阅读时空缺任一个段落都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失误。

②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只有系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才能概括出某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所以,文章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判断也非常重要。

③进行相关知识储备。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术语。

二、归纳段落作用

结构

( 1 )开头段 : ① 开篇点题。 ② 统领全篇。 ③ 总领下文。 ④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 ⑤ 渲染气氛(或营造氛围)。 ⑥ 奠定情感基调。 ⑦ 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⑧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2 )中间段: 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前文呼应。⑥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 3 )结尾段: 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或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③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形象。④卒章显志(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⑤“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者让读者印象深刻。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内容

( 1 )开头段: 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 2 )结尾段: 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 3 )写景段: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等。

( 4 )议论抒情段: 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等。

三、答题 模板 

重要段落作用 = (判定位置) +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

例如 : 在《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爱穿新衣且骗子吹嘘新衣的神奇特性等内容,就为后文皇帝赤身裸体游行而众人不敢说出真话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的发展符合逻辑,也增强了故事的讽刺效果。

题型七: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神情、音调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②语言描写。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或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可以表现人物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等,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能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可以通过动作暗示、景物烘托等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不同人物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①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 …… 身份 /…… 地位 /…… 处境 /…… 经历以及 …… 心理状态 /…… 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样子。

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 …… 的性格特征 /…… 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的情形 / 画面 / 场景,表现了 / 突出了 / 表达了 …… 心理或情感。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 …… 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 …… 性格 /…… 品质。

三、答题 模板 

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 +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 + 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 …… (精神 / 品质 / 心理) + 刻画了 …… (人物形象) + 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例如 :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这里通过对寿镜吾先生身材、容貌以及配饰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学识渊博、年事已高且颇具威严的老学究形象,使读者在脑海中能迅速构建出寿镜吾先生的模样,也为后文他在三味书屋中教书的情节做了铺垫,从他的外貌可以初步推测出他严谨的教学风格。

题型八: 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一、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 1 )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 2 ) 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概念化,给人物 “ 贴标签 ” ,凭主观臆测,随意拔高或贬低。 ③分析人物形象既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④要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3 ) 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从社会环境(包括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如从沙皇统治的历史背景中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现实意义;从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认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 4 ) 重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 5 ) 从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如何概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①事件提炼法:人物总要做事,什么人做什么事。通过文章所写的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就能概括出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找出描写该人物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言行和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

②言行提炼法:正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会在自身言行中,显露其性格特征、思想品格。从文章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中,也可以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提关键词句法:文章中有些总领句、过渡句、段落中心句,以及开头段、结尾段中的某些关键词句,可以直接点明该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关键词句可以直接拿来用。

④侧面解读法:有时候环境描写、次要人物的评价反应,也是对主要人物的一种烘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评价或反应,从侧面突破,提炼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

三、答题 模板 

1. ××是怎样的一个人 ?

模板 : 直接写出人物性格的词语即可。

2. 请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模板 :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他 ( 她 ) 做了…… ( 哪些事 ), 表现了他 ( 她 ) ……的性格 ( 品质 ) 。

答题要点 :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 ,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 ;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考试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 :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勤劳节俭、任劳任怨、乐于助人、诚实、忠厚、勇敢、乐观、谦虚、敬业、纯真、善良、正直、沉着、冷静、稳重、洒脱、豪放、害羞、幽默、谨慎等优点。又有郁郁寡欢、循规蹈矩、凶狠、野蛮、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愚蠢、虚伪、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等缺点。

3. ××表达了作者 ( 人物 ) 怎样的思想感情 ?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题型九: 文章内容及情节的概括梳理

一、概括梳理题型及方法

( 1 )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 ①标题扩展法。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那么就可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要素进行扩展。②要素归纳法。记叙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主要的。另外需注意,如果文章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那么在概括时就需加上。③段意合并法。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段落,把整个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④借助关键语句法。抓住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⑤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

( 2 )补全故事情节。 ①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楚整个故事的构成。要关注核心事件、核心人物、核心话语,关注作者的情感或主人公的行踪等线索,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关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事件进行概括。②明确已给的情节相对应的段落,推导 “ 空格 ” 应对应的具体段落 ,然后概括即可。 ③要填写的故事情节,要和 “ 空格 ” 前后已给的故事情节的句子 (短语)的形式、字数一致。

( 3 )补全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理清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的变化,按要求进行补写,使行文思路清晰。注意: ①补写的内容一定要是表示感情(心理)的词语;②补写的内容要和示例的短语的形式、字数一致。

二、答题思路

①审题干,明要求。分析题干有无要求从某个角度概括(如叙述角度、人物角度或其他,或关联某一写作手法),要求概括的是多个事件还是一个事件。

②抓关键,圈重点。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层次,或者是在文章中标出相关事件,画出相关事件的关键词句。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