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做记叙文阅读时,最怕遇到 “分析人物形象” 的题目 —— 要么只会说 “他很可怜”“她很善良” 这种空泛的 “标签”,要么找不到原文依据瞎答,要么漏了描写角度丢分…… 其实这类题有 “万能解题公式”,今天就以鲁迅经典《孔乙己》(原文节选自中考高考高频阅读文本)为例,手把手教你从 “踩坑” 到 “满分”,初中高中都能用!
先搞懂 2 个核心工具:答题不跑偏的 “指南针”
分析人物形象不是 “瞎感想”,得有章法。先把这两个工具记牢,做题时直接套,正确率立刻有质的提升!
1. 黄金公式:让每句话都有 “依据”
关键内容(描写类型 + 原文摘录)→ 形象特点(性格 / 命运 / 品质)
简单说就是:你说人物有某个特点,必须先告诉阅卷老师 “从原文哪句话看出来的”,还要说清 “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比如不能只说 “孔乙己穷”,得说 “从外貌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能看出孔乙己穷”—— 这才是有依据的答题。
2. 万能模板:让答案有 “结构”
很多同学答题东一句西一句,阅卷老师找不到得分点。记住这个模板,按顺序写就对了:
[人物] 是一个______(总评)的人,表现在:①______(引用原文 + 分析);②______(引用原文 + 分析);③______(引用原文 + 分析)。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______(主题 / 社会意义)。
比如分析孔乙己,先给个总评(比如 “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悲剧知识分子”),再分 3 个点找原文支撑,最后点出主题 —— 这样的答案逻辑清晰,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得分点。
真题实战铺垫:先读《孔乙己》原文 + 明确题目要求
要想用活上面的工具,咱们得先把 “分析材料” 吃透 —— 先看节选自鲁迅《孔乙己》的原文,再明确题目要求,后续所有答题步骤都围绕这两部分展开。
(一)原文节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 “上大人孔乙己”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君子固穷”,什么 “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二)题目要求
作者是如何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 分)
黄金三步法:拆解《孔乙己》人物分析满分答题过程
有了原文和题目,接下来就用 “三步法” 把答案拆出来 —— 每一步都对应得分点,跟着做就能避开丢分陷阱。
第一步:定位题干关键词,明确 “考什么”
先盯着题目找 “得分密码”,别着急读原文乱答。这道 6 分题的关键信息的是:
核心指令:“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意味着要答 “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手法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不是简单概括情节;
隐含要求(这是 90% 学生丢分的地方!):
必须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每一个分析点都要带 “引号里的原文”,不能空说;至少覆盖 3 种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是记叙文人物描写的核心角度,少一种就可能扣 1-2 分;要体现人物 “复杂性”:孔乙己不是只有 “可怜” 一个特点,还要写出他 “迂腐”“善良”“好面子” 等多面性,这样答案才够深度。
第二步:文本精读,找对 “答题素材”
这一步是 “攒弹药”—— 按 “描写类型” 分类找原文例子,边找边标,避免漏点。教你一个实用技巧:在原文里圈出 “外貌关键词”(如脸色、衣服)、“语言引号句”(如孔乙己说的话)、“动作动词”(如排、叹),再对应分析特点。
描写类型 | 原文例证(直接抄原文,带引号) | 分析要领(怎么从例子推导到形象特点) |
外貌描写 |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 抓 “矛盾细节”:长衫是 “读书人身份” 的象征,但 “又脏又破”“十多年没补没洗”,说明他连基本温饱都难解决,却还执着于 “长衫” 的体面 —— 这就体现了 “贫困潦倒却好面子” 的特点 |
语言描写 |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抓 “语言特色”:“窃” 比 “偷” 文雅,偷东西还纠结用词,说明他被科举制度洗脑,认 “读书人身份” 高于一切,体现 “迂腐守旧”;主动教伙计冷门的 “茴字四样写法”,哪怕对方不耐烦仍坚持,能看出他有 “分享知识的善意” |
动作描写 | “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 | 抓 “动词深意”:“排” 不是 “放”,是把钱一个个摆出来,刻意让周围人看见 —— 他想通过这个动作证明 “自己付得起钱,和短衣帮不一样”,藏着自卑;“叹气” 是因为没人懂他的 “学问”,体现 “孤独无援” |
你看,这么分类后,原文里的 “答题素材” 就全出来了,每个例子都能精准对应形象特点,再也不会出现 “有话说不出” 的情况。
第三步:套模板写答案,踩准 “6 分得分点”
6 分题的分数分配很固定:“总评 2 分 + 3 个分析点各 1 分 + 主题 1 分”。把第二步找的素材填进 “万能模板”,再调整语言流畅度,就是满分答案: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知识分子(总评,2 分)。
① 贫困潦倒却执着于读书人体面:从外貌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青白脸色” 能看出,他连基本生存都困难(脸色青白暗示营养不良),却仍穿着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试图维持最后的尊严(1 分);
② 迂腐守旧且沉迷 “学问” 执念:语言上,他偷书后辩解 “窃书不能算偷”,执着于文雅用词来维护 “读书人” 的体面;还主动教伙计 “回字有四样写法”,哪怕对方不耐烦仍坚持分享,体现出被科举制度洗脑的迂腐(1 分);
③ 善良却孤独可悲:动作上,他见伙计不懂 “茴” 字,就用指甲蘸酒想写字教学,被冷落后 “叹一口气”,能看出他有分享知识的善意;但周围人只把他当笑料(掌柜、酒客都拿他取乐),最终落得孤独无援的境地(1 分)。
鲁迅通过这一形象,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冷漠,表达了对孔乙己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复杂情感(主题,1 分)。
这个答案既符合 “总 - 分 - 总” 结构,每点都有原文、有分析,还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所有得分点,想扣分都难!
避坑指南:阅卷老师最反感的 3 种错误,别踩!
空洞贴标签
×错误:"孔乙己可怜又迂腐"
√正解:引用"涨红脸、青筋绽出"等原文细节,说明其尊严被践踏的可怜处境。
漏答描写角度
必须涵盖3种基础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或神态),少一类扣1分。例如分析孔乙己时,需同时解读其破长衫(外貌)、"窃书不能算偷"(语言)、排铜钱动作(动作)等。
脱离文本臆想
×错误:假设"如果孔乙己去打工…"
√原则:每句分析都需对应原文引证,拒绝主观编造情节。
实战迁移:用《变色龙》再练手,巩固方法
光练《孔乙己》不够,咱们再用文件里的《变色龙》片段练手,看看这个 “三步法” 能不能 “通用”—— 毕竟考试不会只考一篇文章。
(一)原文节选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 哎哟!”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 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奥楚蔑洛夫说,干咳了一声,“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二)题目要求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特点。(6 分)
(三)按 “三步法” 答题
定位关键词:核心指令 “分析形象特点”,隐含要求 “3 种描写 + 原文 + 主题”;
找素材:
外貌:“穿着新的军大衣”—— 新大衣是警官身份的象征,刻意穿着体现 “虚荣爱面子”;语言:起初骂狗 “该死的东西”,听到是将军家的狗后改口 “送到将军家里去”—— 态度 180 度转变,体现 “见风使舵”;动作:“干咳了一声”—— 改口前咳嗽,是掩饰前后矛盾的尴尬,体现 “心虚谄媚”;
套模板写答案:
奥楚蔑洛夫是沙皇统治下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官僚(总评,2 分)。
① 虚荣爱面子:从外貌描写 “穿着新的军大衣” 能看出,他刻意用崭新的制服彰显警官身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1 分);
② 见风使舵:语言上,起初骂咬人的狗 “该死的东西”,得知是将军家的狗后立刻改口 “送到将军家里去”,对狗的态度瞬间转变,暴露趋炎附势的本性(1 分);
③ 心虚谄媚:动作上,改口前 “干咳了一声”,用咳嗽掩饰自己前后矛盾的尴尬,体现他为了讨好上级不惜违背本心的谄媚(1 分)。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官僚体系的腐朽与虚伪(主题,1 分)。
你看,用同样的方法,不管是鲁迅的《孔乙己》还是契诃夫的《变色龙》,都能轻松答出满分答案 —— 这就是 “方法通用” 的好处!
最后送你 1 个 “提分小技巧”
想在基础分上多拿 1-2 分?记住两个 “加分细节”,阅卷老师会觉得你 “读懂了深层含义”:
用 “双面性表述”:比如不说 “孔乙己迂腐”,说 “孔乙己既迂腐又可悲”;不说 “奥楚蔑洛夫谄媚”,说 “奥楚蔑洛夫既虚荣又见风使舵”—— 体现你看到了人物的复杂性,不是 “非黑即白”;
关联时代背景:分析孔乙己时提 “封建科举制度”,分析奥楚蔑洛夫时提 “沙皇统治”—— 这能让答案更有深度,说明你不仅读懂了人物,还读懂了文章背后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