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紧扣核心素养)
1. 基础:识写10个生字、14个生字,梳理“瓜藤攀檐”等6个场景,概括课文内容(语言建构)。
2. 发展:对比“课文乡村”与“自家场景”,学细节描写,朗读悟乡村朴素美(思维+审美)。
3. 文化:关联本土民俗(如晒秋、竹编),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文化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梳理场景、品悟乡村美,学“动静结合”写法。
• 难点:将课文情感迁移到对自家生活的观察与表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本地农村场景视频(麦田、老槐树)、本土老物件图(竹篮、石磨)。
• 学生:带1件家乡小物件(自种蔬菜、奶奶的布老虎),聊1个家乡生活故事。
四、教学过程(分课时核心)
第一课时:感知场景
1. 导入(5分钟):播本土晨景视频,问“和你家附近像吗?”(新课标:生活情境,答辩提示:用熟悉场景拉共鸣)。
2. 初读(20分钟):小组合作梳理场景,板书关键词(如“鸡鸭”“月夜”)(答辩提示:练“梳理信息”能力)。
3. 小结(10分钟):聊“课文鸡鸭觅食和你见的村鸡像吗?”,作业:记录自家乡村场景(文字/图画)。
第二课时:迁移表达
1. 回顾(5分钟):学生展示场景记录,分享“我家菜园和课文XX像”(答辩提示:衔接课前作业,铺垫情感)。
2. 探究(20分钟):聚焦“月夜虫鸣”段,析“动静结合”;小组讨论“写自家夜晚抓哪些细节”(新课标:学表达方法,答辩提示:用本土场景避免学生无内容可讲)。
3. 拓展(10分钟):分享家乡小物件故事,总结“课文与身边乡村生活都是朴素美”(答辩提示:绑定家乡记忆,落地文化目标)。
五、教学评价
• 过程性:关注“分享故事积极性”(思维)、“月夜段朗读情感”(审美)。
• 作业:查生字掌握(语言)、评场景记录“细节准确性”(语言+文化)。
六、答辩核心亮点
1. 用本土素材(视频、物件)解决农村资源不足,让学生“从课文见自己”。
2. 环节紧扣核心素养,避免“只教课文不培能力”。
3. 作业“聊家乡故事”,兼顾留守儿童,帮不善表达者找话题。
答辩时你可以直接说:“这节课用本土视频、学生带的家乡物件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学生能从课文里看到自己的生活;每个环节都扣着核心素养走,不只是教课文内容,还通过‘聊家乡故事’兼顾了留守儿童,帮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有话题可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