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好!关于“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建,其实核心就是扭转过去“学校教知识、家庭补作业”的老想法,让学校和家庭朝着同一个育人目标使劲儿,具体我从三个实际能落地的方面跟各位老师汇报:
首先是想法得拧到一块儿。以前不少家长总盯着孩子分数、忙着报补课班,“双减”后咱们得帮家长转变观念——可以开家长学校、发线上小课堂,跟家长说清楚:家庭的核心不是替学校留作业,而是多陪孩子养习惯、练素养,比如按时作息、学会分担、愿意沟通,这比刷几套题更重要,让家长和学校在育人理念上保持一致。
然后是做事得搭着伙来。学校这边要把书面作业减下来,多设计些“亲子能一起做”的实践活儿,比如一起做家务、去社区观察花草树木、读同一本书聊感受,家长不用批改作业,只需要陪着孩子完成、偶尔跟老师反馈下情况就行;另外学校也得多搞点开放日、家长经验分享会,老师说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也聊聊家里的教育小妙招,双向互通情况。
最后得有个靠谱的沟通机制。不能让家长天天盯着群里等消息,也不能让老师随时被打扰——可以建个班级沟通群,再约定定期面谈的时间,平时只发重要通知和孩子的关键情况;学校多给家长发点实用的家庭教育资源,比如适合孩子的书单、怎么引导孩子情绪的小案例,家长有啥困惑也能随时跟老师说,形成“家长有需求、学校有回应”的闭环,这样共建才长久。
大概就是这三个方面,都是平时教学中能实际操作的,也确实是我在班级管理中试过的有效做法,汇报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