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写作 “ 有三关 ”: “ 关注 ” 材料本身, “ 关联 ” 时代当下和青年自身
——以一道“名言彼此矛盾”的作文题为例
□葛福安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60分)
材料一: 我们的困扰往往来自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而非来源于事物本身。 ——法国哲学家蒙田
材料二: 格物致知。 ——《礼记·大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好友江老师发来一道作文题和他的学生写的几篇作文。我一看这作文题,就预感江老师的学生的作文,会大范围 “偏题”。江老师回复说:“是大偏!”
我们揣测一下出题人命出这道作文题的用意,可能是要考查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但是,结果可能很难达到。
为 什么呢?一是题目本身的名言,理解就有困难,二是两句名言,还互相打架。
具体而言,中国的 “格物致知”这句,是好理解一些,但是,这类“至理名言”的真理般的存在,却把它与西方哲人蒙田的另一句话并置,不会有怎样的挑战性呢,更主要的是,蒙田这句“我们的困扰往往来自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而非来源于事物本身”,就显得又那么在理,尤其是当下愈来愈会给我们带来最大冲击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个时代。
那么,我们的高三学生,在面对一次次高考复习备考的 “不依不扰”的模拟命题的考试中,而且不知道我们的哪一次模拟命题会不会由命题老师很“聪明”地命出一道“匪夷所思”的作文题,让我们在紧张的考试中要写出来。
这里,葛老师给你提供一下临场策略。
主要的策略,也就是 “ 有三关 ”,这“三关”,一是“关注材料本身”,二是“关联时代当下”,三是“关联青年自身发展”。
第一关:关注材料本身 ——在矛盾中构建思辨的桥梁
面对名言彼此矛盾的作文题,首要的是深入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核心要义,不回避矛盾,而是要在矛盾中构建思辨的桥梁。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避免偏题的关键。
具体到这道题,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它强调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探究来获取真知,其核心在于“即物穷理”的实践精神。从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到王阳明的“亭前格竹”,无不体现着这种向外求索的认知路径。这种认知路径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事物本身存在着客观规律,通过认真研究事物,我们可以认识这些规律。
而蒙田的论断则代表着西方哲学的内省传统,他提醒我们:困扰的根源往往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我们看待事物的主观方式。这并非否定客观存在,而是揭示认知的主观局限性。蒙田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因为我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情感、价值观等 “滤镜”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表面看,二者确实构成张力: “格物致知”鼓励我们向外探索,相信通过研究客观事物可以求得真知;蒙田则引导我们向内反思,警示我们主观看法可能遮蔽真相。这种张力是真实存在的,不能简单地用“二者都对”来敷衍了事。
若处理不当,考生很容易陷入两种误区:或偏执一端,对另一材料轻描淡写;或机械拼接,进行 “既要……又要……”的简单罗列。比如有学生通篇只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把蒙田的话当作可有可无的陪衬;或者只是简单地说“我们既要格物致知,又要注意自己的看法”,却没有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
高明的做法是构建辩证统一的思辨框架。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认知的完整过程:我们总是带着既有的 “看法”(蒙田所言)去“格物”,而在“格物”的实践中,客观现实又会挑战、修正甚至颠覆我们原有的“看法”,从而让我们获得更接近本质的认知。这个“看法—格物—新看法—再格物”的循环,正是人类认知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真实路径。
具体而言,这种思辨可以沿着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是 “前提批判”的层次。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 “格物”都不是在白板上作画,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先入为主的“看法”。科学家做实验离不开理论假设,历史学者研究史料离不开问题意识。认识到这一点,“格物致知”就不仅是向外求索,更包含着对自身认知前提的警觉与反思。
其次是 “目的归宿”的层次。 “格物”本身不是目的,“致知”才是关键。而这个“知”最终要内化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新“看法”。我们通过研究环境保护(格物)获得生态知识(致知),这新知改变了我们对待自然的“看法”;我们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史(格物)把握历史规律(致知),这新知革新了我们看待社会变迁的“看法”。
最后是 “动态平衡”的层次。 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 “格物”的客观诉求与“看法”的主观局限之间的创造性张力。当“看法”过于强大时,我们需要“格物”的实证精神将其拉回现实;当沉溺于具体“格物”而迷失方向时,我们又需要蒙田式的内省来追问求知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关:关联时代当下 ——在现实中激活经典智慧
任何经典的智慧,若不能照亮当下的生活,便只是故纸堆里的文字。在算法推荐、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这两句话尤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 “格物”——浏览信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但可曾想过,今日我们所致之“知”,在多大程度上是经过算法精心筛选后,投喂给我们的“看法”的强化?当我们为某个观点点赞,随后便被相似内容淹没;当我们搜索某件商品,旋即被同类推荐包围——这样的“格物”,真的是在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还是只是在不断确认和加固我们既有的“看法”?
这正是蒙田智慧在数字时代的深刻映照。我们的 “困扰”——信息茧房、认知固化、群体极化——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源于我们被算法放大和固化的“看法”。而破除这一困境的方法,正是回归“格物致知”的本真:保持对信息的批判性审视,主动接触不同观点,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知。
具体到写作中,这种时代关联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技术层面,可以思考人与 AI的关系。 人工智能无疑极大地扩展了我们 “格物”的能力,但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认知窄化。我们要学会与AI协作,让它成为我们“格物”的得力工具,同时始终保持人的主体性和批判力,不让自己的“看法”完全被算法塑造。
在社会层面,可以观照当下的舆论生态。 网络上的诸多争议,往往源于不同群体固守各自被算法强化了的 “看法”。破解之道不在于互相攻击,而在于共同回到事实本身,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和理性的对话交流,寻求最大共识。
在个人层面,可以反思自己的信息消费方式。 是否过度依赖网络搜索而疏于独立思考?是否满足于碎片化信息而缺乏系统探究?真正的 “格物致知”要求我们沉下心来研读原著、深入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
第三关:关联青年自身发展 ——在成长中践行辩证智慧
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这不仅是考场上的作文题,更是成长中的必修课。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自觉: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呈现的 “事实”;既要善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警惕技术可能造成的认知遮蔽。
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何处理好 “格物致知”与“看法调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青年人要勇于“格物”,广泛涉猎,深入探究,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反思自己的“看法”,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具体而言,青年学生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
在学习中,要打破学科的壁垒,既要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格物),又要建立跨学科的视野(调整看法)。真正的智慧往往产生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地带。
在人际交往中,要跳出自己的视角,尝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当我们与同学、老师、家人产生矛盾时,不妨运用蒙田的智慧,反思是否自己的 “看法”导致了困扰;同时也要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格物),去认识真实的关系状态。
在人生规划上,既要基于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格物)做出选择,又要保持观点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路径。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 “看法”也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
考场实操:从审题到成文的路径
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考生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快速完成从审题到立意的过程:
第一步,精准识别矛盾。用 1-2分钟时间,明确两则名言的核心观点及其张力所在。以本题为例,要抓住“格物致知”的客观取向与蒙田“看法”论的主观取向之间的对立。
第二步,构建思辨框架。用 3-4分钟时间,建立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采用“虽然……但是……更……”的思维模型:虽然“格物致知”是求知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认知的主观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三步,选取关联角度。用 2-3分钟时间,确定文章的时代落脚点和青年视角。确保论述既有思辨深度又有现实温度。
在具体行文时,建议采用以下结构:
开头段:直陈矛盾,亮明观点。开门见山地指出两则名言的内在张力,随即提出自己的核心论点 ——二者的辩证统一恰是破解时代认知困境的钥匙。
主体部分:分层论述,递进展开。可设置 2-3个分论点,依次论述“承认认知的主观前提”“强调实践的检验作用”以及“在张力中寻求动态平衡”,每个分论点都要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结尾段:回溯升华,指向未来。将古典智慧与青年使命相结合,展现思辨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结语
“ 有三关 ”策略告诉我们,面对看似对立的名言警句,重要的不是择一而从或简单调和,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各自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思辨深度的认知框架。
在考场上,这一策略帮助我们快速打开思路,写出既紧扣材料又富有创见的文章;在生活中,它启发我们以更清醒、更睿智的姿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对于即将步入大学、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而言,掌握这种思维方法,不仅是为了应对一次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受益终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让我们记住: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于它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们能够跨越时空,与每个时代的核心问题对话,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而这,或许正是这道作文命题的深层用意所在。
【 下水作文 】
在算法时代,我们能从圣哲名言中获得什么?
葛福安
当蒙田告诫 “困扰源于看法”,而《礼记》倡导“格物致知”,这两句看似矛盾的箴言,恰为身处算法时代的我们点亮了认知的双重路径:既要内省己心,破除主观偏见;又要外察真实,在行动中求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认知智慧。
蒙田之言如一面内视镜,照见我们认知的主观牢笼 。他提醒我们:痛苦往往非事之必然,而是心之投射。同一件事,不同心境便有全然不同的体悟。这并非否定客观存在,而是揭示认知的有限性。而 “格物致知”则是一柄开拓斧,强调唯有剖析事物本身,方能求得真知。从沈括的《梦溪笔谈》到徐霞客的游历考察,无不是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和拓展认知。表面看,一主“心”一重“物”,方向相悖。然其深层统一于完整的认知过程:蒙田提醒我们自知局限,是为格物扫清偏见;格物致知则以实践检验并升华我们的看法,使主观不断逼近客观。二者非对立,实为破茧成蝶的一体两面。
在算法织就的重重迷雾中,蒙田的警示尤为振聋发聩。 若我们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就贸然 “格物”,所格之物,恐非本物。推送信息构筑的“拟态环境?,电商平台精准拿捏的“消费偏好”,无不是算法基于我们过往“看法”投喂的镜像。我们点赞一条观点,随后便被相似内容淹没;我们搜索一件商品,旋即被同类推荐包围。沉溺于此,我们看似在“格”世界,实则只是在“格”那个被数据简化、扭曲甚至操纵的自我倒影。如此“致知”,非但不能破蒙田所指的“看法”之困,反而会加固认知牢笼,让我们在信息茧房中愈陷愈深,离真实世界愈来愈远。
面对这样的困境,当代青年何以破局?答案正在于将先贤智慧融合贯通。 我们当以蒙田式的清醒,时刻反省:此刻我所见,是真相还是偏好使然?这条推送是开阔了我的视野,还是固化着我的偏见?以此作为驾驭算法的罗盘,主动打破 “信息茧房”。更要以“格物致知”的笃实,走出数字围城,在书香墨韵中与先贤对话,在山水自然间感受天地韵律,在志愿服务里体察社会百态。让亲身体验校验虚拟感知,让双脚行走的泥土气息,冲淡数据流的虚幻甜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数字浪潮中,既善用其便,又不失本心,真正成长为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奴役的时代新人。
算法时代,圣哲之言如永不熄灭的灯塔。内省以明心见性,格物以求真务实。让我们秉此智慧,在数据的洪流中既保持警醒的观察,又坚持踏实的求证,最终抵达那片属于自我的、澄明的认知彼岸,成为这个时代清醒而坚定的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