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三部曲” ——以2025 全国卷两道作文题为例精讲

2025-10-26 18:0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人

“意在笔先,辞居理后”,审题是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卡,直接决定文章的立意高度与得分上限。对于高三考生而言,掌握 “把握中心话题、吃透材料含义、确定写作角度” 的审题三步法,如同拿到了破解材料作文的钥匙。2025 年全国 1 卷与 2 卷作文题精准体现了高考命题特点,正好为我们拆解这一方法提供了绝佳范例。

第一步:把握中心话题,立稳审题总纲

中心话题是材料作文的 “魂”,是所有立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若抓不准中心话题,后续写作极易偏离轨道。

2025 年全国 1 卷作文题给出三则材料:老舍《鼓书艺人》中主人公面对苦难孩子 “开不了口” 的细节,艾青《我爱这土地》里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的诗句,穆旦《赞美》中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的宣言。三则材料看似独立,实则都紧扣抗战背景 —— 材料一反映抗战中的个体处境,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共同指向民族危难中的精神底色。结合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时代背景,不难提炼出核心话题:抗战记忆中的民族精神及其传承。这一话题便是立意的总纲,所有思考都应围绕 “民族精神” 的内涵与延续展开。

全国 2 卷以 “梦” 为核心,引用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句古诗,再以 “讲述梦、记录梦、实现梦、赠予梦” 作延伸。三句诗从个体生命感悟到友朋精神共鸣,再到家国情怀抒发,呈现出 “梦” 的层次递进;而 “赠予” 一词则将 “梦” 从个人领域推向他人与社会。由此可确定中心话题:梦的多元内涵与梦的赠予所承载的联结意义。抓住这一点,就能避免将作文写成单纯的 “谈梦想”,而是聚焦 “梦” 与 “他人”“时代” 的关联。

第二步:吃透材料含义,深挖内在逻辑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吃透材料含义就是要读懂每个细节的深层指向,理清材料间的内在关联,让立意有扎实的支撑。

全国 1 卷的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却一脉相承。老舍笔下的方宝庆 “开不了口”,不是懦弱而是对苦难的痛惜与对责任的担当,展现的是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温情;艾青以 “嘶哑的喉咙歌唱”,用卑微的姿态抒发对土地的执着热爱,诠释的是个体对家国最赤诚的眷恋;穆旦 “带血的手” 与 “民族已经起来” 的呐喊,则直指抗争中的民族觉醒与新生力量。三者共同构建出 “民族精神” 的立体图景:它既藏于普通人的细微坚守中,也显于文人的深情吟唱里,更凝聚在整个民族的抗争与崛起中。忽略任何一则材料的含义,对 “民族精神” 的理解都会显得片面。

全国 2 卷的材料关键在拆解 “梦” 与 “赠予” 的内涵。“昨夜闲潭梦落花” 的梦,是个体对自然与人生的细腻感知;我欲因之梦吴越” 的梦,暗含着精神追求的共鸣与分享;“铁马冰河入梦来” 的梦,则是个人志向与家国命运的交融。这三句诗提示 “梦” 既有个人化的情感寄托,也有社会化的价值承载。而 “赠予” 并非简单的传递,它意味着将个人的感受、期冀转化为他人的力量,在 “我们” 与 “他人” 之间建立精神联结 —— 从记录自己的梦到赠予他人的梦,本质是个人精神向集体价值的延伸。只有读懂这层逻辑,才能跳出对 “梦” 的浅层解读。

第三步:确定写作角度,彰显个性所长

审题的最终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切入点。在把握中心话题、吃透材料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文体擅长,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针对全国 1 卷,不同特长的考生可选择不同角度。擅长叙事的考生,可从 “普通人的民族魂” 切入,书写身边长辈的抗战记忆或当代如方宝庆般坚守岗位的平凡人,以小见大展现精神传承;擅长议论的考生,可聚焦 “苦难与新生” 的关系,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民族如何在苦难中凝聚力量,联系当下强国建设谈精神延续的意义;擅长抒情的考生,则可化用艾青、穆旦的诗意,以 “以吾辈之声,续民族之歌” 为题,抒发对民族精神的感悟。

全国 2 卷的角度选择同样灵活多元。若擅长记叙文,可讲述 “赠予梦想” 的故事,比如支教老师将 “知识改变命运” 的梦想赠予山区孩子,用细节展现梦的力量;若长于议论,可围绕 “梦的赠予价值” 展开,论证个人梦想如何通过分享汇聚成时代洪流,结合 “中国梦” 谈青少年的责任;若喜欢思辨性写作,可探讨 “梦的独享与赠予” 的关系,分析个体之梦的独特性与集体之梦的共通性,体现思考深度。

从 2025 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审题过程可见,三步法环环相扣:把握中心话题是 “定向”,吃透材料含义是 “扎根”,确定写作角度是 “发芽”。正如刘勰所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考生唯有反复用此法练习,才能在考场上快速精准审题,让作文立意稳、深、新,最终打动阅卷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