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两个高三的孩子批了作文,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作文没有结构思路。
没有思路的作文是什么样子的?就是那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段文字下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什么,又如何能指望别人看懂?怎么可能拿高分?
我在给学生讲作文时,也偶尔有学生提出质疑:模板化的作文不是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吗?怎么会给高分?
在语文届,可以说只要提作文,必然也会听到这种声音,反模板化,要创新,要突破。然而,每次模考后,我们看到的高分作文,明眼人都能看出其结构极其相似。反模板化反了这么些年,真实操作起来也不过尔尔。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讲作文结构呢?事实上,一篇优秀的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作者的思路都应该是清晰。没有清晰的思路,别人怎么去解读你的文章?
对考场作文而言,更应有清晰的思路。改卷老师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改作文,必然不可能细细去品这篇作文的每一段文字写了些什么,这就要求考场作文必须是明白文,明明白白地告诉老师,我每一段写了什么,我的思路是怎样的,让老师拿到我的作文就一目了然,不用在我的作文上浪费阅读的时间,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语文老师们讲作文思路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常见的考场议论文结构是怎样的呢?
我常给学生讲的是六段式作文,这个结构包括了六大段,比较符合800字作文的要求。如下:
标题
第一段:开头,概括或引用题目所给素材+中心论点
第二段:分论点1+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三段:分论点2+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四段:分论点3+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五段:联系现实,我们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第六段:结尾点题
当然,这是高考议论文最基础的结构模式,我们在熟悉了这个结构之后,可以就这个结构进行一些改变,如:
标题
第一段:引用或排比句引入+概括或引用题目所给素材
第二段:中心论点
第三段:分论点1+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四段:分论点2+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五段:分论点3+阐述+事例+事例分析+小结点题
第六段:联系现实,我们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第七段:结尾点题
这样一来,段数就变成了七。另外,论证段部分,每一段的分论点和阐述也可以提取出来作为一个段落,这样,每个论证都可以拆分为两段,段数就变成了十段。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变化模式,如论证段可以先用一个诗句开头,再到分论点,或者联系现实的段落可以和结尾结合起来等等。
总之,这个结构的变式是很多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首要的是必须熟悉最基本的结构模式。
每一次市里统考,我都会去看高分作文,我发现,大多优秀作文是按这个模式写成的,有自己独特作文结构的考生很是寥寥。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必要去创新,有现成而且好用的,为何还要浪费时间去开拓创新?而且我们自创的甚至不能保证能拿高分。尤其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当然应该把时间放在可以提分的地方去。
PS:最近我们也进行了一次月考,我翻开自己带的班的优秀作文,有几个学生拿到了50分(满分60分)及以上,结构就完全是按上面的来写的。最近几年,我都按这个结构来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写作,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50分以上的作文,由此可见,这个结构是可行的。下一篇再来详细解说这个结构各部分如何操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