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多材料类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025-10-19 16:1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人

多材料类作文因材料组合灵活、考查思辨能力强,已成为近年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之一。从2022年新高考I卷“移用·化用·独创”的概念组合,到2023年“一花独放不是春”等主题呈现,此类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整合信息、提炼共性与辨析差异的能力。精准审题立意是突破高分的关键,需遵循“拆解材料—梳理关系—锚定核心”的科学路径。

一、拆解材料,定位核心信息

多材料作文的审题始于对单则材料的精准解读,切忌囫囵吞枣。可采用“关键词标注法”,快速抓取每则材料的核心概念与情感倾向,为后续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1.圈画核心词

聚焦材料中的名词、动词等关键概念。例如2022年新高考I卷中“移用”“化用”“独创”三个核心动作,直接界定了论述的对象范围。这些词语是材料的“题眼”,决定了立意的基本方向。

2.标注情感倾向

通过褒贬词汇判断命题导向。若材料涉及“嘲笑”“盲目”“浮躁”等词时,需警惕否定性立意;若遇到“各司其职”“默默奉献”“绽放”等词时,可锁定肯定性角度。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能让立意更贴合出题者意图。

3.提炼单则主旨

将材料转化为简洁明确的观点。例如“竹子前四年扎根地下数十米,第五年开始每天疯长几十厘米”的材料,可提炼为“厚积薄发”或“积累与突破的辩证关系”。每则材料都应有这样清晰的主旨概括。

这一步的核心是“各说各话找重点”,确保每则材料的核心含义都被准确捕捉,避免因遗漏关键信息导致立意片面。

二、梳理关系,破解材料逻辑

多材料的内在关联是立意的“灵魂”,常见逻辑关系主要有三类,需结合真题案例精准辨析:

1. 并列关系:求同存异找共性

材料间地位平等,从不同角度指向同一主题,需提炼共同主旨。

例如2023年高考中“人·技术·时间”与“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两则相关材料,表面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个体成长与时代要素的平衡”这一核心。审题时可采用“虽然…但是…”句式串联,如“虽然技术重塑生活节奏、压缩时间感知,但青少年仍需守护自我空间以保持独立思考”,以此锁定共性立意。

2. 递进关系:逐层深入挖本质

材料间存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链条,需抓住递进核心。

以“北斗卫星系统中,每颗卫星各司其职”与“整个系统实现高效协同运行”的组合材料为例,表层是“个体与整体的配合”,深层则指向“专业分工与系统协同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挖掘可关联到“大国重器中的团队精神”或“系统思维的重要性”。立意需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挖掘过程。

3. 对立关系:辩证统一破矛盾

材料观点看似冲突对立,实则可找到辩证统一的结合点。

如“强硬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与“温和方式长效达成目标”的材料组合,可借鉴“北风与太阳”的寓言逻辑——北风越刮,行人裹衣越紧;太阳温暖,行人自然脱衣。由此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立意为“柔性智慧比强硬力量更具持久穿透力”或“刚柔并济方为处事之道”,体现辩证思维。

判断关系时可采用“因果检验法”:若能以“因为A,所以B”或“A与B共同指向C”建立合理关联,则说明关系梳理准确,避免强行嫁接导致立意牵强。

三、锚定核心,生成精准立意

在拆解与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与核心素养要求,可生成不同层次的立意,兼顾准确性与深刻性。

1. 基础立意:紧扣共性保不偏

立足材料共同主题,确保符合基本要求,是得分的“安全线”。

如围绕“积累与突破”的多材料,基础立意为“只有坚持积累,方能实现质的突破”。此类立意稳妥但缺乏深度,适合作为保底选择,确保作文不偏题、不跑题。

2. 进阶立意:结合关联显思辨

融入材料逻辑关系,体现分析能力与思辨色彩,是获取高分的“敲门砖”。

以“个体与整体”的材料组合为例,进阶立意为“在系统坐标中找准定位,方能绽放个体最大价值”。此立意既兼顾两者关系,又突出思辨性,符合高分作文对思维深度的要求。

3. 高分立意:关联时代见深度

将材料核心与时代主题、国家发展结合,提升立意格局,展现青年视角与责任担当。

如从“移用·化用·独创”出发,关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立意为“从借鉴到独创:走好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从“北斗系统”材料延伸到“新时代的协同精神”,体现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注。此类立意展现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易获得阅卷老师青睐。

四、避坑指南:警惕三大常见误区

1. 遗漏材料,以偏概全

只围绕某一则材料立意,忽略其他材料的存在。如2023年高考若仅谈“技术”而忽略“时间”与“个体”的关联,则属于典型偏题。此类问题占偏题案例的32%,需特别警惕。

2. 强行嫁接,逻辑断裂

无视材料内在逻辑,生硬拼凑主题。如将“缺陷与价值”和“坚持与希望”强行关联为“坚持弥补缺陷”,缺乏必然逻辑联系。需用“因果检验法”反复验证,确保逻辑通顺。

3. 脱离材料,泛泛而谈

提炼共性后脱离材料语境,展开空洞论述。如从“厚积薄发”延伸到“人生需要奋斗”,丢失材料的具体指向性。作文应始终紧扣材料核心,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五、实战演练:以真题为例全程解析

以“三则材料谈‘选择’”为例(材料1: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坚守;材料2:司马迁“隐忍苟活以著书”的隐忍;材料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完整演示审题立意过程:

1. 拆解材料

材料1:核心词“坚守”“理想”,情感倾向肯定,主旨是“为理想坚守气节”。

材料2:核心词“隐忍”“使命”,情感倾向肯定,主旨是“为使命隐忍求生”。

材料3:核心词“豁达”“超脱”,情感倾向肯定,主旨是“以豁达心态面对困境”。

2. 梳理关系

三则材料均围绕“人生困境中的选择”展开,呈现并列关系。屈原选择“守死”,司马迁选择“苟活”,苏轼选择“超脱”,共同指向“不同境遇下的人生智慧”。

3. 锚定立意

基础立意:“面对困境,应做出正确选择”。

进阶立意:“坚守、隐忍与豁达,皆是人生智慧”。

高分立意:“以多元选择书写人生答卷,以智慧担当彰显生命价值”。

通过以上步骤,可生成精准深刻的立意,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本质是“从材料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准拆解、逻辑梳理与价值升华,既能守住“不偏题”的底线,又能实现“有深度”的突破。考生需勤加练习,熟练掌握方法,最终让作文在紧扣题意的基础上展现思想锋芒与时代情怀。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