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上一篇文章里有提及,此处就不再多言,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如何审题立意。
我这里要讲的是单则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关于审题的方法很多,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讲过,但仍然每次作文都有人会跑偏,原因很多,常见原因有:
一、不重视材料,不重视审题,随随便便想到一个点就着急去写。
二、阅读理解能力差,抓不住题意,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就存在这个问题。
三、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但思考时被自己脑补的内容带偏了。
四、审题时找住重点信息了,但找到的信息不完整。
……
总之,原因很多,这就导致了作文的得分不高。离题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35分,当然,高考作文轻易不会被判为离题,但偏题这一类的作文却不少,这一类文往往得分在36-41之间,比平均分低,是非常吃亏的一档。
那么,该如何审题呢?
审题的方法老师们肯定都给讲过,我这里只讲最常用的抓关键词,关键句法。其他的诸如概括大意法,以果溯因法等在以前的材料作文中也常用到,但最近两年,用得最多的就是抓关键词、关键句。
这个方法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所给的材料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来。
如我们北海最近三模的考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年春晚舞台上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机器人扭了秧歌舞,丢起了手绢,成为全国观众的热议焦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则作文材料中,非常明显的,关键句是:机器人扭了秧歌舞,丢起了手绢。这就是我们应该从材料中找出来的关键信息。
但是,仅仅找出了这些信息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对这些信息中进行升级,因为我们的作文不可能中心就是机器人扭秧歌或是丢手绢,我们要去思考,机器人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扭秧歌、丢手绢而不是其他?
这样,我们就能提升一个层级找到它们所对应的信息,机器人是现代科技,扭秧歌、丢手绢则是传统文化。所以,这篇作文的立意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我们的作文中必须涉及到这二者,才拿到了作文优秀的入门券。
再举一个例子,去年的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篇作文的审题我们同样用抓关键句的方法来进行,我们非常容易就能找到关键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就是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篇作文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肯定觉得自己审题不会出问题,因为真的太容易找到关键信息了。
而且,这则材料的升级也非常容易,抵达未知之境,不就是探索未知嘛,也但容易了。
但,殊不知,如果我们的作文只写到了探索未知,那么就丢掉了两个关键词:不断、抵达。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得分就只能拿到45分以内,因为关键信息不全。
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探索未知-抵达未知-重新起航探索-再抵达-再探索……也就是说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一直在探索未知的路上。
以我的观察,抓关键词、句,这个方法对高中生来说其实真不算难,难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要完整,更难的是找出关键词、句后的升级,如若这部分做得不当,很容易前功尽弃。
这两年,广西高考也进入了新高考模式,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用抓关键词、句法都是可以轻松得出立意的,但仍有不少孩子因为审题失了分,实在让人扼腕。
关于审题,我给出的方法是:多练。可以从网上,或是购买一些模拟卷,每天找两道作文题来专练审题,把自己得出的立意与答案给出的立意对比,多动脑,升级的部分才能越来越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