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对考生而言,多有“两怕”。一怕作文,分值高,能审题但写不深、写不美,得分多半在起评分上下。另一怕就是古诗鉴赏,分值 9 分。时间花下来,考生往往一头雾水。特别是简答题中“花式”提问,让学生既不知所云又不知所往,因而考生常常胡写一通,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老师们虽反复地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但又给不出具体的思维路径。师生就这么僵持着……
哪么有没有一条清晰的审题路径让学生牵准审题的牛鼻子呢? 最近我思考的一些训练题,将久滞的思维豁开了一道口子。及时抓住了火花,并以近年的高考真题验证,得到了一些成果。
1 、实战 —— 《醉落魄》 南宋·张元干
浮家泛宅。旧游记㴞溪踪迹。此生已是天涯隔。投老谁知,还作三吴客。
故人怪我疏髯黑。醉来犹似丁年日。光阴未肯成虚掷。蜀魄声中,著处有春色。
提问: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蜀魄声中,著处有春色”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思的?
2 、审题 —— 我将这个提问提炼为 5 个要素 ——
“结合全词(思考范围)”
“简要分析(思考层级”)
“蜀魄声里著处春色”(思考原点)
“如何表现”(思考方法)
“复杂情感”(思考内容)
其实这五个要素完全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圆心半径轨迹法”。
定出圆心 —— “蜀魄”句
找准半径 —— 全词范围
画出轨迹 —— 简要分析、运用手法、复杂情感
3 、解析 —— “圆心半径轨迹法”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解题坐标系:
圆心(思考原点) :“蜀魄声里,著处春色”句。
作用:这是分析的焦点和起点。所有思考都必须由此生发,不能脱离这个具体的语言单位。
半径(思考范围) :“结合全词”。
作用:规定了思考的广度和材料来源。圆心本身的信息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半径延伸到全篇,才能看清它与上下文的关联,理解其深层意蕴。
轨迹 1 :“如何表现”(即艺术手法)。
作用:这是连接“圆心”与“思考内容”的桥梁。它要求学生回答“是通过什么技巧实现的”,是分析过程的核心。
轨迹 2 :“复杂情感”。
作用:这是最终的分析目标。关键词“复杂”意味着不能单一化,必须梳理出至少两种以上交织的情感层次。
轨迹 3 :“简要分析”。
作用:规定了回答的深度和形式。不仅要点出手法,还要结合文本进行简要阐释,形成“手法 + 内容 + 情感”的完整链条。而不是简单的“概括”“说明”“简述”等层级要求。这样整合, 为学生指明了从“何处”到“何法”再到“何果”的完整逻辑链。
4 、答案 ——
问: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蜀魄声中,著处有春色”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思的?
答: 1 “蜀魄”句 (圆心) 运用了 蜀王杜宇啼血化鹃的典故 (轨迹 1 ) ,通过杜宇虽死仍心念故国不忘国民的悲苦,传达出诗人虽 为奸人所迫远离朝廷 (半径) 但仍 忠君爱民心系国事的眷恋与不舍 (轨迹 2 ) 。
2 “蜀魄”句 (圆心 )运用了“衷乐相衬”的手法 (轨迹 1 ) ,杜鹃虽悲,诗人看到的却是处处美好的春色,借此传达朝廷虽奸人当道内外交困 (半径) ,但诗人仍对国家命运抱以热切的期望之情 (轨迹 2 ) 。
特别说明:两条答案形成“手法 + 内容 + 情感”的完整逻辑链条,是思维分析,不是简述,更不是概括,因而是轨迹 3.
5 、验证 ——
“圆心半径轨迹法” —— “以某句 / 某词为中心(圆心),从全篇角度(半径)分析其手法与情感、意蕴、观点、作用(轨迹)” ,在高考简答题中,尤其在古诗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里, 切不切中高考命题思路呢? 我从近年高考试题里找到一些典型的佐证。
考查板块 | 真题示例 | 提问方式 | 要素解析 |
古诗鉴赏 | 2023 年全国甲卷《临江仙》 | 9. 词的结尾 “ 暮年犹卧东海边 ” 一句具有多重意蕴,请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 圆心 : “ 暮年犹卧东海边 ” 句 半径 :结合全词 轨迹 :分析(手法隐含) 轨迹 :多重意蕴(复杂情感) |
古诗鉴赏 | 2022 年新高考 Ⅰ 卷《醉落魄 · 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 16. “ 人情苦向南山觅 ” 一句中是 如何 表现词人复杂情感的?请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 圆心 : “ 人情苦向南山觅 ” 句 半径 :结合全词 轨迹 :如何表现(手法) 轨迹 :复杂情感 |
文学类文本 | 2021 年新高考 Ⅰ 卷《石门阵》 | 9.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 反复手法 ,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 效果 ?( 6 分) | 圆心 :反复手法 半径 :多处使用(文本内部关联) 轨迹 :分析手法 轨迹 :效果(对 |
文学类文本 | 2020 年全国 Ⅱ 卷《书匠》 | 9. 老董的匠人 形象 是 如何 在 “ 磨绢 ” 和 “ 补书 ” 两个情节中一步步 丰满 起来的?( 6 分) | 圆心 :磨绢、补书情节 半径 :两个情节之间及与全文形象塑造的关系 轨迹 :如何表现(步骤、手法) 轨迹 :形象一步步丰满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圆心半径法轨迹 ” 精准地抓住了命题人 “ 聚焦局部,关照整体 ” 的考查意图。
行文至此,大家或许看明白了一些道理 —— 命题人把题目问复杂了,里面的要素比较多,那就可考虑 “圆心半径轨迹法”。 但有时高考的古诗鉴赏简答题提问方式很简单,往往是三言两语式呢?那就再给大家一种思考方式 —— “ 经纬网络交织法” 。
何为经? —— 文本中为传神达情显志而用的技巧途径类。
何为纬? —— 文本中变化、多元的情感、意蕴、态度、观点。
—— “经纬网络交织法”强调在答题时,既要把握文本的横向脉络(纬线,如复杂情感、深层意蕴、曲折情节),也要关注纵向的意象、手法组合(经线,如情景关系、虚实结合)。这能有效避免学生答案的零散与片面。
例 一 : ( 2025 新高考 1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简答题: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6 分 )
分析 :经线:丰富 —— 何法?
纬线:情感内涵 —— 何果?
交织点:尾联——何处?
参考答案 : ①尾联两句 以砚喻人 (经线) ②由石砚的绿色 联想 到友人官位低微 (经线) ,暗含其才华不为用的 惋惜 (纬线) ; ③继而赞美友人的 节操坚贞不移 ,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纬线)
例二 ( 2025 新高考 2 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题。
咏省壁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蓦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简答题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 请简要分析。
分析 : 经线:各自展现 —— 何法?
纬线:思想境界 —— 何果?
交织点:壁上画鹤—何处?
参考答案 :①宋之问诗:诗人 借画鹤 (经线,托物言志) 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 心理 (浅层 ) 。侧重政治隐喻, 思想境界 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 价值取向(深层) 。
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 以鹤自比 (经线,自喻类比) ,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 (经线,借物抒情) ,反映出诗人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纬线 1 ,情感) ,以及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纬线 2 ,人格) 。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 思想境界 更具 哲理 性与 超脱世俗 的色彩 (纬线 3 ) 。
当然大家还可以总结归纳许多审题的方法,但所有的方法其实质都指向同一条逻辑链: 在何处?——用何法?——得何果?
结语: 学诗常须领悟,熟悉方能生巧!
千方法、万方法,读懂诗歌是大法;
这圆心、那中心,依问而答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