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六读法及13种答题模式

2025-11-03 08:2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4人

一、步骤 :六读 法 (标题 、 作者 、 注释 、 意象 、 尾 联 、 题干)

例:

题 大庾岭 北 驿

唐 · 宋之问

阳月 南飞雁 ,传闻至此园。

我行殊未 已 ,何日复归来 ?

江 静 潮 初落, 林 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 陇头梅 !

【 注释 】 :大庆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② 《荆州 记》 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 诗: “ 折梅逢驿使 , 寄 与陇头人 。 江南何 所 有 , 聊赠 一枝春。 ”

1、 读标题 (明确类 别, 推断情 志 )

大庾岭 : 交代地点

驿 :驿站 —— 说明 诗人 应该是在旅途 , 可能与 羁旅情怀 有关,

2、 读作者 (明写作背导)

宋之问 : 初唐时期著名诗人 ,武后时, 官 尚方监丞 , 谄 事张易之 , 易之败,贬泷州多年。中 年 时 ,官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因受贿 , 贬 赵州长史 ,睿宗即位,流钦州, 赐 死 。

3、 读注释 (明疑、难点,帮助理解作者思想 

大庾岭 :南北分界

流放钦州 :推断可 能 有羁旅情怀、 漂泊之感、贬谪之意 、思 乡 念亲的离别之情 ……

4. 读 意象 (读懂作者的 思 想 感 情 )

即饱念作者丰富的 思 想感情的 形象

雁 : 每年秋季雁便南北 ,所谓 “ 秋雁南 回 ” ,故常因其秋去南方 春到 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 之情、羁旅伤感 。 —— 借雁 抒离 思 , 寄予乡愁 离情。

陇头梅 : 既是意象, 又 是典故 。 诗人以比表达 心 中 祈 愿 —— 虽然家不可归 ,但他多么希望也 能寄一枝梅 ,安 慰家乡 的亲人。

【 意象 积累】

1、 鸿雁 

① 大雁是候鸟 ,定期南飞北边,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 出无 尽忧思,如丰应物的《闻雅》 、 赵 嘏 的《 寒塘》。

借雁抒情 —— 乡 愁

② 我国古代有 “ 鸿雁传书 ” 的传说 ,因 古 代难通音讯 , 所以又 让 大雁承担了 “ 信使 ” 的使命。如李煜《清平乐》、李清照《声声慢》。

2、 月亮 : 悲欢离合 —— 阴 晴圆缺

① 月 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 。如《静 夜思 》、 李煜 《 相见欢》

② 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 系 的媒介 ,如杜 甫 《月夜》 : “今夜 鄜 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 儿女 , 未解 忆长安 。 ”

3、 登楼 ,登台(登高)

① 登楼怀 远 ,如 孟浩然 《秋登 万山 寄张五》 、 晏 殊《蝶恋花》 。

② 面对无垠的空问 ,感到个人的 渺 小 面对永恒的时间,感到生命的短暂 —— 易引发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如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4、落花(落红): 联想到美好事物的逝去

5、日 暮 (夕阳)

① 衰落凄凉 : 如 “ 夕 阳无 限好 , 只是近黄 昏。 ” “ 斜阳外 ,寒鸦 数 点,流水绕孤城。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 南游子 ,把 吴 钩看了 …… 。 ”

② 客 愁思家 : 如《天净沙秋思》 “ 夕阳西下 …… 。 ” “秋因薄 暮 起,兴是 清 秋发 。 ”

5、 读末句 (尾联)

“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 思 乡 的忧伤、被 贬 的痛苦 ( 失意 )

、 读题 干 (明确答题 方向 )

题 1:“ 南 飞 雁 ” 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请简要分析。 ( 4’ )

题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 诗 歌 后 两联进行赏析。

答 :

1、“ 南 飞 雁 ” 到了大 庾 岭就不再往南飞 ,而往北 返 回 ,诗人却还要 翻 山越岭到那荒 远 的 瘴疠 之乡 , “ 南 飞 雁 ” 和诗人形成鲜 明 对比 ; 突 出 了诗人流 放 途中的 凄凉 处境 。

2 、 颈 联实写 诗人贬 谪途中 所见 景 色 :黄 昏到来 , 江朝 初 落 ,水面静寂,林同瘴气缭 绕,一 片 迷 蒙。 尾 联 转入诗人的 想象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见不到 故 乡踪影 ,但岭上 盛 开的梅 花 应是可以 见 到的。 虚实结合,深化 主 旨 , 表 达作 者 思 乡 的愁 苦 和被流放到荒 远 地方的悲哀心情 。

二、古代诗歌鉴赏 13 种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 什么形象;

( 2 )形象的基本特征;

( 3 )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 “ 蓑笠翁 ” 的形象。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 。(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 感伤 ” 。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 即意象 )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 “ 思于境偕、情景相融 ” 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 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

绝句二首 ( 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 一岁四行役 ” 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 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 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 步骤三 ) 。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 有何效果 ?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二)表现手法主要有: (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 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 对比; (4) 白描;( 5 )渲染;( 6 )象征;( 7 )动静结合;( 8 )以动衬静;( 9 )以乐景抒哀情;( 10 )卒章显志;( 11 )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 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 比喻; (3) 借代; (4) 拟人;( 5 )夸张; (6) 双关;( 7 )对偶; (8) 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何效果 ?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 步骤一 )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 草虫鸣 ”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 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 步骤三 ) 。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