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在高考里是道“硬菜”——8分的分值,不少学生却总在4分上下徘徊。不是看不懂字词,是没摸透翻译的“门道”。
我那位教了十年语文的女同事娜姐,把文言文翻译拆解成“123456”法,从意识、原则到步骤、方法,环环相扣,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翻译的核心规律。
这法子厉害在哪?它不教“蒙题技巧”,只讲“必然得分路径”。吃透这六维体系,文言文翻译就能从“凭感觉”变成“按章法”,分数自然稳中有升。
一种意识:踩点得分——翻译不是“翻译”,是“踩雷”。
学生常说:“这句话我大概译出来了,怎么还扣分?”
问题就出在“大概”二字上。高考文言文翻译,本质是“踩点给分”——句中那些关键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就是“得分雷区”,踩中一个得一分,漏一个就丢一分。
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得分点藏在三个地方:“爪牙”(古今异义,译“爪子和牙齿”)、“利/强”(定语后置的标志,译“锋利的/强健的”)、“之”(定语后置的助词,不译但要体现句式)。只译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还远远不够,得让阅卷老师看到你识破了“定语后置”这个点,才算满分。
那位同事常跟学生说:“拿到句子先圈‘可疑词’。”动词要注意(是不是使动、意动),名词要警惕(是不是活用),虚词要留心(“之”“以”“于”的用法),句式要敏感(有没有“者……也”“为……所”)。
这种“处处是考点”的意识,比“译得通顺”更重要——毕竟,高考阅卷是“按点给分”,不是“按感觉给分”。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对号入座”,再“灵活调整”。
学生翻译常走两个极端:要么死抠字面,把“春风又绿江南岸”译成“春天的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生硬得像机器;要么放飞自我,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成“我就喜欢莲花从泥里出来还不脏”,随意得像聊天。
“直译为主”,是说字词要“对号入座”:“绿”就是“使……变绿”,“染”就是“被污染”,不能用近义词模糊替代。
“意译为辅”,是说直译不通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或补充成分:“苛政猛于虎”直译是“苛刻的政令比老虎凶猛”,已经通顺;但“蚓无爪牙之利”直译“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就别扭,得意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这才符合现代说话习惯。
那位同事打了个比方:“直译像穿紧身衣,必须贴合原文的‘身形’;意译像松点腰带,让它适合现代人的‘腰围’。”
先保证“字词对得上”,再追求“读着顺”,这才是翻译的正道。
三条标准:信、达、雅——高考只考“前两条”,但“雅”是加分项。
“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是翻译的三层境界。
对高考来说,“信”和“达”是底线——译错一个字,“信”就破了;语序拧巴,“达”就没了。
而“雅”是锦上添花,比如把“落霞与孤鹜齐飞”译成“晚霞和野鸭一同飞翔”是“达”,译成“晚霞与野鸭共舞长空”就多了“雅”的味道,阅卷老师看着舒服,印象分自然高。
但要警惕“为了雅而丢了信”。有学生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准确),非要改成“先帝不嫌弃我出身卑微”(虽雅却丢了“卑鄙”的“见识短浅”之意),反而扣分。
记住:高考翻译,“准确”永远比“漂亮”重要。
四个步骤:审、剖、圈、推——翻译是“破案”,不是“猜谜”。
最见功力的是这四步,那位同事称之为“翻译的流水线”,一步都不能少:
第一步:看语境——句子不是孤立的,是“上下文的孩子”。
“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却”,单看是“但是”,但联系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知道是“后退”(蔺相如拿着璧后退站定)。
脱离语境的翻译,就像断章取义的侦探,迟早抓错人。
第二步:划成分——找主谓宾,让句子“站军姿”。
“沛公安在?”看着乱,一划成分就清楚:“沛公”是主语,“在”是谓语,“安”(哪里)是宾语——哦,宾语前置了!调整后就是“沛公在哪里?”。
复杂句子只要拆出主谓宾,就像乱麻找到了线头,一理就顺。
第三步:圈关键词——把“得分点”标成“红警”。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圈出“若”(你)、“为寿”(祝寿)、“毕”(完毕)、“以”(用),这些词译对了,句子骨架就立住了,剩下的细节再微调,基本不会丢分。
第四步:推断——用“六字法”补漏,让句子“活”起来。
遇到陌生词怎么办?用“留、删、换、调、补、变”推断: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留”着不译;多余的虚词(凑音节的“之”)“删”掉;古今异义词(“走”)“换”成现代词;倒装句“调”语序;省略的成分(主语、宾语)“补”出来;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变”成对应形式。
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动,推断成“使……活下来”,就准确了。
这四步走下来,翻译就从“凭语感”变成了“按流程”,再复杂的句子也能拆解开,得分自然有保障。
五个注意:特殊句式是“陷阱”,也是“送分题”。
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固定句式(何以……为?、无乃……乎?),这五种句式是高考的“常驻嘉宾”。
注意到它们,就是“送分题”;忽略了,就是“送命题”。
比如“不拘于时,学于余”,两个“于”字一出现,就得警惕:前一个“于”表被动(不被时俗拘束),后一个“于”是状语后置(向我学习)。看清这两点,翻译就不会出错。
那位同事让学生把五种句式的标志制成“小卡片”,早读时记一记,翻译时就像带着“警报器”,一遇特殊句式就“滴滴响”,想漏都难。
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变——翻译的“六字诀”,招招实用。
这六字是翻译的“具体招式”,练熟了就能应对各种情况: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等照抄(“秦孝公”不译);
“删”:衬字、虚词等无实义的词删掉(“夫战,勇气也”的“夫”不译);
“换”:古今异义换成现代词(“牺牲玉帛”的“牺牲”换“祭祀用的牲畜”);
“调”:倒装句调整语序(“石之铿然有声者”调成“铿然有声的石头”);
“补”:省略的成分补出来(“一鼓作气,再而衰”补成“再(鼓)而衰”);
“变”:使动、意动等特殊用法变过来(“渔人甚异之”的“异”变“对……感到惊异”)。
这六字不是孤立的,往往要结合着用。比如“大王来何操?”,先“调”(宾语前置调成“大王来操何”),再“换”(“操”换“拿”),就成了“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一气呵成。
说到底,翻译是“技术活”,不是“感觉活”,
那位十年骨干教师说:“文言文翻译没那么玄乎,就是‘按规矩办事’。”“123456”法的核心,就是把“规矩”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从“知道要踩点”到“知道怎么踩点”,从“懂得直译”到“会用六字法调整”,每一步都指向“必然得分”。
学生与其在“为什么总扣分”里焦虑,不如把这六维体系当成“翻译 checklist”:拿到句子先问自己:“得分点圈了吗?直译做到了吗?成分划清了吗?特殊句式注意了吗?”
照着清单一一核对,翻译就会从“怕扣分”变成“能得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考的从来不是“天赋”,是“章法”。
把这“123456”法刻在脑子里,练在笔头上,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句子,其实都是“按点给分”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