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考结合的角度出发 —— 高考文言文复习要守好这三大原则

2025-09-14 16:0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4人

晨光里的高三教室,总回荡着《赤壁赋》的琅琅背书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可刚合上书,就有学生挠头:“老师,‘属’字在《屈原列传》里到底啥意思?”“课外文言文的断句咋总踩不准点?” 这些困惑像乱麻,缠绕着复习的脚步。事实上,文言文复习需紧握 “背记结合、内外结合、教考结合” 三大原则 —— 背记是夯基,内外是拓界,教考是靶向。正如朱熹所言:“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这三个原则,正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 “实招”。

一、背记结合:让字字句句刻进脑子里

“背”是背诵,主要指高考要求背诵的60古诗文。“记”即记忆。学生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这些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固定格式、文化常识,特殊句式等。

背诵是文言文的 “童子功”,但光背不记等于白搭。教师要像老匠人,盯着学生把 “砖瓦” 砌牢。《逍遥游》中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的虚词 “则” 表承接,《师说》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的 “则” 表转折,这种差异必须让学生在背诵时圈画批注,记准 “语境不同,用法不同”。曾有学生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 “去”(离开)错记成 “前往”,教师让其在课本旁批注 “古今异义:今义‘去’表‘到’,古义表‘离’”,并结合 “去国怀乡” 的 “去” 强化记忆,从此再未混淆。

记忆实词虚词要 “分门别类”。把 120 个高考实词按 “动作类”“情感类” 整理:“引” 字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引璧睨柱” 是 “举”,在《赤壁赋》中 “引觞满酌” 是 “拿”,在《苏武传》中 “虞常果引张胜” 是 “牵连”,让学生用 “思维导图” 梳理,每周抽查 5 个实词的 “一词多义”。文化常识更要 “点对点” 记:“迁” 表官职调动,“左迁” 是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右迁” 是升官,这种细节必须记死。韩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每周三早读,某班雷打不动进行 “文言五分钟” 小测:黑板写 5 个实词(如 “属”“引”“微”),让学生写出义项,连续三次满分的免写当天积累作业,这种 “以测促记” 让记忆效率提升不少。

背诵篇目要 “滚瓜烂熟”。《论语》十则、《赤壁赋》等必背篇目,教师可采用 “逐段过关” 法:先背第一段,找教师抽查,通过后再背第二段,最后全篇连背。某学生背《滕王阁序》时卡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教师让其想象画面:晚霞与野鸭齐飞,秋水和蓝天一色,用 “画面记忆法” 辅助,很快攻克难点。背完后还要 “动笔写”,每周默写一篇,重点盯 “通假字”(如 “君子生非异也” 的 “生” 通 “性”)、“易错字”(如 “鼎铛玉石” 的 “铛”),让背诵真正落实到笔尖。

二、内外结合:让教材与课外练习手拉手

教材是 “根”,课外题是 “枝”,脱离教材做课外题如同无源之水。教《烛之武退秦师》时,讲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的 “东道主”(古今异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就要链接课外文言文中的 “东道主” 用法,让学生明白古今词义的演变。某课外练习有 “君为东道主,当致薄酿”,学生因记准教材义项,很快译出 “您作为主人,应当准备薄酒”。这种 “教材筑基 + 课外拓展” 的模式,就像给树苗浇水施肥后,再让它接受阳光雨露。

课外题要 “以教材为镜”。做断句题时,先让学生回忆教材中的断句标志:《鸿门宴》中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的 “曰” 后停顿,《师说》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 “者…… 也” 判断句停顿。然后用课外题《史记・商君列传》实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学生依据教材 “者…… 也” 句式,很快断出 “商君者 /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 名鞅 / 姓公孙氏 / 其祖本姬姓也”。翻译课外句 “市肉二斤矣” 时,让学生联想《鸿门宴》中 “市谷伐薪” 的 “市”(买),直接迁移词义。正如叶圣陶所说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外练习若不与教材勾连,就成了 “散兵游勇”。

内外结合要 “双向奔赴”。复习《苏武传》时,除了分析苏武拒降的气节,还可找课外同类文本《宋史・文天祥传》对比阅读,让学生总结史传文塑造忠臣形象的手法(语言描写、对比烘托等)。某班复习时,教师将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课外《史记・平原君列传》中的 “毛遂自荐” 情节并置,让学生分析 “勇者形象” 的异同,这种 “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悟课内” 的训练,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三、教考结合:让每一步都踩在考点上

复习最怕 “跑偏赛道”,教师要像 GPS,时刻校准高考坐标。讲 “文言实词” 时,先统计近五年高考真题中 “属” 字的考查频率:2023 年考 “属文”(撰写),2021 年考 “属意”(专注),于是在复习时重点讲 “属” 的 “撰写、连接、嘱托” 三个高频义项,用真题例句强化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让复习直指考频。某届学生复习时,教师发现 “文化常识题” 中 “官职任免” 类考点每年必考,立即整理 “迁、谪、除、拜” 等 15 个高频词,配上教材例句(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和真题选项,集中突破后,该题型得分率提升 20%。

考题训练要 “拆解考点”。做 “概括分析题” 时,带着学生把错误选项归类:“张冠李戴”(如将甲的功劳安给乙)、“曲解词义”(如把 “微斯人” 的 “微” 译为 “微小”)、“无中生有”(添加原文未提的情节)。分析 2023 年全国卷某选项 “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 时,对照原文 “以事忤权贵”,指出 “忤” 是 “触犯” 而非 “进谏”,让学生明白 “字字对照原文” 的重要性。翻译训练则聚焦 6 大采分点: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高频 18 个)、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倒装)、固定结构(如 “所以”“奈何”)、通假字、词类活用。每次讲翻译题,用不同颜色标注考点:红色标实词 “去”(离开),蓝色标判断句 “…… 者…… 也”,让学生一目了然。

模拟考试要 “高仿高考”。每月月考的文言文题,严格按高考标准选材:史传文(占 60%)、论说文(30%)、游记(10%),题型设置与高考一致: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考完后做 “考点溯源表”:本次断句题考了 “者” 字停顿,对应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题考了 “所以” 的固定结构,对应《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学生清楚 “高考题都是教材的‘变形记’”,从而重视课本复习。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每月整理 “高考考点热力图”,用红色标注必考项(如文化常识),黄色标注高频项(如实词推断),让复习有的放矢。

当学生能脱口背出《赤壁赋》的名句,能在课外文中认出 “东道主” 的古义,能在真题里精准避开 “张冠李戴” 的陷阱时,文言文复习的目标便水到渠成。这三个原则,就像建楼的 “三步法”:背记是夯实地基,内外是搭建框架,教考是装修封顶。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文言文复习需要教师用 “背记” 的耐心打基础,用 “内外” 的巧心拓视野,用 “教考” 的匠心抓考点,最终让那些曾经晦涩的 “之乎者也”,变成考场上助力圆梦的 “金钥匙”。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