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大数据分析,这3类题型年年必考!

2025-08-31 20:1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18人

提分关键就在眼前
每当翻阅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总是让不少考生又爱又恨。它既是提分的关键,又是失分的重灾区。通过对近10年全国及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语文试卷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文学类阅读考查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一、题型分布大数据:小说占主导,散文紧跟随
纵观近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占比超过65%,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散文阅读占比约30%;其他文体(如现代诗歌、戏剧)约占5%。
2014-2023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体裁分布:
· 小说:67%
· 散文:29%
· 其他:4%
考查的小说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尤其是乡土文学、城市题材作品频频出现。散文则偏向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作家如张炜、李娟、梁衡等作品多次入选。
二、必考三大题型及解题技巧
题型1:含义理解题(年年必考) 常见问法:
·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 文中某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 如何理解文章的某个标题
【2023年全国乙卷真题】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月光如练,心亦如练’的含义。”
解题模板:
1. 回归原文定位句子位置
2.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层含义
3. 挖掘深层象征或隐喻意义
4. 联系文章主旨整体把握
题型2:作用分析题(年年必考) 常见问法:
· 某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
·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文中多次提到‘枣树’,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模板:
1. 内容上:概括段落内容,突出强调了什么
2. 结构上: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线索贯穿
3. 效果上:营造氛围/设置悬念/深化主题
题型3:技巧鉴赏题(10年考9年) 常见问法:
· 赏析文中的表现手法
· 分析语言特色
· 鉴赏写作技巧
【2020年全国Ⅰ卷】
“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模板:
1. 准确判断手法(修辞、描写、叙事方式等)
2.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 阐述表达效果(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三、核心能力要求:从理解到批判
近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明显体现出能力层级跃升的特点:
基础层(理解、分析):词语句子含义、信息筛选整合 进阶层(鉴赏、评价):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作品价值 高阶层(探究、创新):个性化阅读、创意解读、现实联系
【2019年全国Ⅰ卷典型例题】
“小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此题要求考生不仅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跳出文本,从文学理论高度进行分析,体现了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
四、2024备考建议:3步拿下文学类阅读
第一步:建体系 梳理知识框架,掌握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等核心概念。
第二步:练真题 近3-5年真题至少做2遍:
· 第一遍:限时训练,模拟考场
· 第二遍:精读深挖,吃透每个选项
第三步:总结模板 建立个人化的答题模板,但切忌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变通。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理解题型汇编
1、环境和心理及段落含义:《鼓书艺人》;
2、作者创作解读:《鼓书艺人》《我为什么离开武汉》;
3、人物形象:《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4、文学点评:《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5、散文重要句子分析和理解:《放牛记》;
6、散文的放开探究和创作意图:《放牛记》;
7、小说情节分析:《千里江山图》;
8、小说行文线索分析:《千里江山图》;
9、散文文末句子含义赏析:《霜降夜》;
10、散文情节分析:《霜降夜》;
11、小说的人物心理分析:《给儿子》;
12、小说的文学评论:《给儿子》;
13、小说的描写和情节分析:《社戏》;
14、小说主题和背景:《社戏》;
15、散文的艺术手法:《机械的诗》;
16、散文的艺术特点:《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17、小说改写的文学效果:《江上》;
18、散文标题的作用:《到橘子林去》;
19、文体比较分析:《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20、写作特色分析:《“九一八”致弟弟书》;
21、小说艺术效果和反复手法:《石门阵》;
22、内容理解和含义分析:《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23、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秦琼卖马》;
24、小说的艺术手法:《越野滑雪》;
25、小说人物刻画:《书匠》;
26、散文的谋篇布局和层次感:《记忆里的光》;
27、散文的行文线索分析:《建水记》;
28、小说的物象含义及作用:《大师》;
29、小说文本特征:《理水》;
30、小说的环境:《到梨花屯去》;
31、小说的情节结构手法:《赵一曼女士》;
32、科幻小说:《微纪元》;
33、小说的明线暗线分析:《马兰花》;
34、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散文《太湖碎锦》《水缸里的文学》小说《通道》《影子》;
35、小说的主体思想分析:《面包》;
36、散文的意象与物象:《松之风》;
37、散文的象征和共情:《旧日光阴里的私人订制》《合欢树》;
38、散文文化精神和语境义:《北京的“大”与“深”》《稻田里的等待》;
39、小说情节效果与作用:《卖葱》《七岔犄角的公鹿》《风雪日月山》;
40、小说和散文的语言风格:《安乐居》《马》
结语
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只有将解题技巧与文本细读相结合,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创造了一种“古今杂糅”的独特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有什么新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每位考生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