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赏析的答题模式解题思路:
确定赏析角度
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品味关键词。3.表达方式及作用。4.文章中心。5.哲理。6.写作手法及作用。
例题分析:
1.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答:该句运用拟人修辞,把小草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展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春草和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从品味关键词角度(本意+文中意+表达效果和情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答:该句中“钻”字用得好,“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展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草和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表达方式角度(表达方式+作用)主要赏析描写句(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多种感官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议论句和抒情句。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水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落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通过写梧桐树、黄叶子、阳光等景物烘托“我”买到心仪的毛衣后愉快喜悦的心情。80后是勇敢的一代,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是坚韧的一代,也是闪光的一代。答:该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对80后的赞美之情。
4.中心角度(紧扣文章中心作答)80后是勇敢的一代,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是坚韧的一代,也是闪光的一代。答:该句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了80后勇敢、创新、坚韧的可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80后的赞美之情。
4. 哲理角度(紧扣道理作答,适当改变语言)人就应该像这棵古树一样,在浮躁的社会坚守内心的宁静,敦厚谦和,淡定从容。答:该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不管社会多么浮躁我们始终要保持宁静的内心,为人要敦厚谦和,面对生活要淡定从容。
5.写作手法角度(对比、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路人漠然而过,只有她,默默地,附身拾起楼梯上的一块块垃圾。答:该句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路人的漠然和“她”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善良和热心。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答:这是侧面描写,写出了春雨润泽的特点。
联系课本
九下《海燕》“积累拓展”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②——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并且给海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一点亮光,使人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号召人民起来迎接暴风雨。
技巧小结:
“一注意”、“三想到”
“一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语言赏析题的五个角度:
套路一:本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从修辞角度)
套路二:本句中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从词语角度)
套路三:本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从环境描写角度)
套路四:本句运用了人物……描写,生动写出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人物描写角度)
套路五:本句运用了……的手法(对比/衬托),写出了……。(从表现手法角度)
阅读《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3分)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4分)
(1)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2分)
⑵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2分)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3分)
4、请谈谈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3分)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6.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4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内容进行概括,并且有字数的要求。第2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质问”是“我”对父亲的不满的表现;“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此来强调“我”对小花敬重。答此题要联系“我”的感情,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第3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第4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修辞、重点词等方面来揣摩,如“阳光”在此暗喻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第5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的题目往往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有时还有哲理性。以岩石下的小花的顽强生长,暗喻人生要顽强奋斗。第6题,开放性题,能紧扣原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流畅、准确即可。
[答案]1、(3分)“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提示:“我”羡慕城里人的生活1分,黄春草的奋斗经历1分,“我”的认识1分)
2、(4分)(1)“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2分,意合即可)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2分,各1分)
3、(3分)烘托了“我”对黄春草的美好生活的羡慕之情(或“向往之情”)。
4、(3分)“阳光”暗喻了美好生活(“阳光虽然没有照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存在)(1分)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2分)
5、 (3分)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分.如果不写“形象”扣1分) 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或者“黄春草”)(1分)
6、(4分)提示: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语言流畅(如不结合实际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