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长巷伞生花
考生
雨过天晴路未干,青油伞下看江南
————题记
青石雨卷,江南水乡,携翠柳清风织成帛绸,滴一滴油墨,绘一把纸伞,江南民俗便藏于民间。
邂逅·江南雨巷
青檐细雨春衫袖,水巷幽篁画里船。于江南,邂逅油纸伞。
孟春,江南的细雨似牛毛、像花针,丝丝缕缕。雨滴轻叩青石板路,溅起晶莹水花。我满心欢喜地在雨中奔跑,不经意间,一抹修长的身影映入眼帘。是外公,他撑着一把伞缓缓走来。那伞面上,春燕展翅,似要冲破纸面飞向天际。我不禁惊叹:“外公,这是什么伞?真漂亮!"外公微笑着,眼中满是骄傲:“囡,这是油纸伞,咱江南的宝贝。外公我呀,做了一辈子这伞。”
“做了一辈子这伞。”我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急切地问:“我能学做吗?”外公摸摸我的头,温暖的大手传递着力量:“等囡囡长大些,就来跟外公学。”那一刻,一颗向往的种子,悄然在我心底种下。
雨落青檐,翠染芳阡,邂逅油纸伞,埋下期许。
相知·江南桥畔
黑瓦烟桥蓑笠影,粉墙黛景碧波江。于江南,相知油纸伞。
仲春,江南此时莺歌燕舞,映着粉墙黛瓦,飞过烟桥江畔,彼时,我已年长些许,应许之日,来江南与外公学油纸伞。“做油纸伞,第一步是制作伞骨。竹片要先浸泡去青,留下纯净的黄白色,再精心雕刻形状。”外公耐心地讲解着。我自认为聪慧,拿起泡好的竹片便动手。可刚下刀,锋利的竹片就划破了手指,殷红的血滴落在竹片上,我的眼眶瞬间红了,心里满是委屈与挫败。
外公轻轻握住我的手,为我包扎,语重心长地说:“囡囡,做伞可不是简单活儿。这油纸伞,承载着咱江南祖祖辈辈的期盼,是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咱得把这份民俗文化稳稳地传下去。”听完这话,我对油纸伞有了新的理解,也明白了其中的珍重,于是,随着削伞,拼接,绘伞,上油这一道的工序,我也渐渐与油纸伞相知。
柳拂江畔,桥头蓑衣。相知一段佳话,坚定信仰。
深忆·江南孤舟
古渡轻舟芰荷扇,蓬塘翠柳水云闲。于江南,深忆油纸伞。
季春,江南此时船只摇曳,载着舟上倩影,徐徐前进。当年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少女,我手撑着一把油纸伞,乘船渡河。于路上,伞面随着手指轻转而飞旋于江面,好像在与路人相望。在这几年成长,我渐渐懂得传承的意义,油纸伞象征的不仅仅是向往美好,有父母对出嫁女儿的祈愿,还引导游子回归故里,更是家和团圆的象征,这便是江南的民俗。我与它邂逅,相知再到如今相伴,是我对江南民俗的赞美与热爱。
古渡青舟,墨染江南。深忆一份回甘,传承发扬。
烟雨长巷伞生花,燕落青檐,便走进泼墨江南,烟雨绵绵,便绘民俗画卷。
【精彩点评】
主题:紧扣江南民俗文化,以油纸伞为切入点,通过邂逅、相知、深忆三个阶段,生动展现了作者对江南民俗文化从好奇到理解、传承的情感历程,主题明确且富有深度.
结构:采用小标题形式,将文章分为"邂逅·江南雨巷”“相知·江南桥畔""深忆江南孤舟”三个部分,层次清晰,逻辑连贯。每个部分都围绕与油纸伞的故事展开,且在结尾处都用优美的语句进行总结,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内容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亲身经历,如外公撑伞走来、自己学做伞受伤等情节,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江南民俗文化的魅力
以及作者对其的深厚情感。
语言:文笔优美,善用诗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青檐细雨春衫袖,水巷幽篁画里船”“江南的细雨似牛毛、像花针,丝丝缕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让文章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