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单则材料的材料作文,属于寓言故事类。
首先,分析材料,理解寓意。这是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材料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猫头鹰与斑鸠的对话,尤其是由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猫头鹰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意在告诉大家: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与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其次,找准角度,确定主题。一般情况下,材料中几个写作对象就会有几个写作角度,当然也由主要和次要之分,所以在找角度的时候,可以先罗列出来,然后再确定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本题中猫头鹰可以说是一个主要的写作对象,从猫头鹰的身上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或者是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材料中的猫头鹰不知道自己不能和人们和平共处不是因为人们难相处,而是因为自己的叫声难听。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学会改变自己,而不是搬迁或逃避。
2.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常言说: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当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成缺点,如果不能改变自己,那就要学着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那就要学着改变自己。能坚持自我反省的人,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唯有自我反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
3.人要有个性,自己的个性不可丢。猫头鹰的叫声与其他鸟类不同,这也是猫头鹰有别于其他鸟类的属性,如果硬要猫头鹰改变叫声,那它也就不是猫头鹰了。猫头鹰本身并没有过错,而是环境容纳不了它,在这种情况下,换个环境又何妨?在这样的思考中,可以这样立意:环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人的个性不能丢失;换个环境又何妨;既要尊重共性,也要提倡个性等。
当然也可提炼出:“透过现象看本质”“赢得社会认同的关键在于完善自我”“改变才能生存发展”“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造环境”等主题。
最后,拟题新颖,精心选材。 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题时,要注意:1.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文题要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如本题,我们可拟题为《认清自己,方能成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做人贵在自省》等。
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作文一般写成议论文,但是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但是需要做到写作时要紧扣主题,不跑题,偏题。
优秀例文:
做人贵在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做人贵在自省,只有时常自省,才能提高自己,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之中披荆斩棘。
自古为君当自省。唐朝曾盛极一时,作为唐朝贞观之治的实施者、名垂青史的国君,唐太宗曾重用魏征。魏征在唐太宗面前可谓直言不讳,见到唐太宗有错误就立即指出,甚至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责唐太宗,让唐太宗尴尬不已。即使如此,唐太宗虽有恼怒也并不发作。魏征死后,唐太宗悲恸欲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身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在魏征的监督下多次自省,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
自古为臣当自省。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渑池会面后,因忌妒贤臣蔺相如的地位在他之上,而与蔺相如有隙,在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竟负荆请罪,纵使背部被荆条划伤也不在乎。廉颇身为大将军仍能自省而改错,与蔺相如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御秦国虎狼之师。
自古为师当自省。孔夫子有旷世之贤而处乱世之中,然常言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之师表也,只有终日自省,见贤思齐,方可改错而育人。
自古为君、为臣、为师皆自省。古之圣人皆自省,我们身为平常人又有什么理由不自省呢?
今人常言他人之过,然从不自省。多年隔窗指责别人衣服洗不干净,实则自己的窗子从未擦拭;常言他人乱丢垃圾污染环境,实则自己也是如此;常道他人满口污言秽语,实则自己同样如此。此为何人?
故做人贵在自省,自省然后改正。虽不能学唐太宗治天下,不能学廉颇御秦国虎狼之师,不能学孔子儒学传天下,但我们在自省中能明得失,能与人为善,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能让父母称赞,能铺平自己未来的道路,何乐而不自省呢?
简评:本文围绕“做人贵在自省”这一中心论点,设置了“自古为君当自省”“自古为臣当自省”“自古为师当自省”三个分论点:论证时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的论据详细,有的论据简略,但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十分严密。
勿做环境的变色龙
有一则寓言故事所说:猫头鹰匆匆赶路中遇到斑鸠,斑鸠了解到猫头鹰因自己的叫声难听而苦恼,便苦口婆心的说:“要改变自己!”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多数人小的时候,都会畅想未来,在将来一定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小时那样无畏呢?
有人说:“万物生长,又何必顾及他人眼光。”大人经常劝道:“你不跟上时代,就会与世界脱轨。”但一味地追随真的好吗?我认为,与其让环境改变自己,不如让我们主动改变自己。
多少人因为适应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本心。例如:俄国作家中契诃夫小说中的《变色”龙》,警官奥楚洛夫到广场解决纠纷,一只狗咬了人,本是为人讨得公道,却因为狗的主人而多次转变态度,犹如变色龙,因环境的变化而体色也在不停的改变。他映射出当代那个背景下趋炎附势的腐朽社会,他便是为一个环境的变色龙。
当然,改变自己不需要环境,一味地期望让社会推动你前近,你是否会进入社会这个坑呢?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会因自己的处境而改变自己。例如:陶渊明,他本是一个当官之人,却因为不愿接受官场的恶劣行道。便弃官回到乡村,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愿流俗,而是主动改变自己,不甘沦落为环境的变色龙。
环境一代一代地变化着,先人的事迹流传下来,今人更多的是人才辈皆出,有伽利略为推翻《地心说》,而不惧旁人的眼光,不惜献出生命,他不畏世俗,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眼光,又让世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改变,他不会因环境形式而改变自己。再比如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前顺应于世界说:“中国未有世界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但他从未真正相信,而怀疑于真理。他便自发先改变自己,打消自己的认知,去寻找,最终发现了冰川而推翻了真理,他甚至改变自己,再甚于不去让环境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了环境。
勿做环境的变色龙,应该先行改变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不随波逐流,绽放自己独特的光彩,万山遍花开布,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花,所以,做为中学生的我们,与其让环境改变自己,倒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去改变,不做环境的变色龙。
做人贵在自省
有句俗语说的好:“唯有自我反省,才能促进自我进步。”是啊,做人贵在自省,我们在生活中只有常常做到自我反省,才能做到自我进步。
“自省有利于进步。”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恰好就诠释了这一点。曾国藩年轻时心性浮躁,为人傲慢,喜欢夸夸其谈,很不受人待见。三十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自省,并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过去的坏习惯,静心修身。后来成为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正是因为曾国藩的自我反省,才促使他成为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
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而且还能促使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去改变,成为最好的自己。自省不是简单的反省,而是在自己内心中的设问,做到及时自省,会让我们去为了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
“唯有自省是通往成功的桥梁。”自省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反省,而且也指在他人的劝导和提醒之下的醒悟。正如材料中的猫头鹰,如果能听进斑鸠对它的劝告,改变自己的叫声,那么它就会赢得大家的喜欢。而这则故事也正是告诉我们自省的重要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最美好、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自省,我们要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的中华传统美德,让自省遍布校园!
总之,自省这一品德能够促进我们的自我进步与发展,让我们不断成为更完美的自己,所以我们要坚持自省的美好品德,为建设美好中国而不懈努力!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当我看着写作文的时间一点一点减少,却又对这个题目无从下手时,我仿佛被困在轨道之中,虽然我能望见无边无际的旷野,但我却被轨道束缚。正如材料中只猫头鹰,同样也被别人的看法束缚。因为我和猫头鹰一样,都被困在前人设置的轨道中。
其实这种想法很矛盾,我们站在设置这个轨道的人这边,却又极其渴望逃脱这条轨道。我们常常因被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做法而烦恼,反驳别人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但我们却又常常嘲笑别人的做法,对别人评头论足,把自己或者一部分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正如猫头鹰,被别人的看法左右选择搬家,又被斑鸠的语言所动,它叫声的与众不同正是它的本性,它又怎么能改变得了呢?
“邯郸学步”这个典故大家肯定耳熟能详:看见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好,就学他们走路,可到头来别人的步没学成,自己的姿势也往了.我们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融入集体,要融入社会.但为什么会产生集体?并且为什么会产生社会?原因是在集体中每个个体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事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便是集体所必有的差异性。如果是一群被输入同种指令的同样型号的智能机器人,它们只是工具的复制,只是一群没有灵魂的空壳集合于一个集体中。而我们会改变自己向集体精神靠扰,也必须坚持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猫头鹰声音不好听,但它抓蛇的本领没有人可以比拟,如果它飞走了,那有许多动物会惨死于蛇的的腹中,它是这个地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如汽车的一个微小的零件,虽然与其他零件不同,但缺一不可.
当我尝试换了另一种角度看这个故事时,我发现如果不从改变自己这个角度来写,同样也会受改到很大启发,找到许多道理。因此,我认为:人生不是在固定的轨道行驶,而是在旷野奔驰。
认清自己,方能成功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缺点,面对缺点,我们应正确的面对,要正视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凡事不能太满”“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意在提醒我们,要学会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人是这样,又何况猫头鹰呢?如果我们做不到,那我们又何不像是一只“猫头鹰”?
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相当改正了一半”,就像猫头鹰,为了不影响其他鸟类,不让其他鸟类烦,就打算迁徙到别处来处理。纵然这种做法不是太过科学,纵然它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叫声,但至少它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人就也是应该这样吗?
一个人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的问题,仍不改变,等待他的便是无尽的黑暗与日后的后悔。周瑜虽常常被人夸赞聪明,但对于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只能认输。他的缺点就在于他容易嫉妒他人,由此导致他见不得别人比他聪明。而在这时也正需要一个可降住他的人出现,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而这个人就是诸葛孔明。就在草船借箭这一事情后,虽然周瑜认识到诸葛孔明的聪明,但他仍执迷不悟仍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也映证着周瑜后来的失败。
“别人的指点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因自己的一个缺点误入歧途陷入迷惘时,突然的一缕白光那便是别人的指明。有的人因为自己那不良习惯导致自己走入了错误的道路,而他的亲朋好友便开始为他指导,使他渐渐改掉坏习惯,让原本灰暗的自己变得光亮。
平时的我也有着许多缺点,比如爱拖延,不善用动脑等,这也导致着我逐渐坠落。但我也渐渐的认清自己,改掉了这些缺点,也成就了现在成功的我。
尽管人不是十全十美,但我们应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下决心改掉,这样都会步步铸就成功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