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50分)
24. 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烟火气里还有哪些人、情、事、物令你念念不忘心有所感?请以“烟火气里有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以“烟火气”为背景,强调日常生活中平凡却充满温情、诗意或文化内涵的细节。需要补充的部分(横线处)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点,需选择一个具体的人、情、事、物,体现“烟火气”中的独特价值。“烟火气”指市井生活、平凡日常中的温暖与生机,如街巷、市集、家庭场景等。“连接日常与诗意”即需挖掘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意义,如文化传承(墨香)、情感纽带(亲情)、生活美学(花香)等。 立意方向:文化传承,如“烟火气里有墨香”(书摊、春联书写场景),情感温度,如“烟火气里有叮咛”(父母的唠叨、邻居的问候),生活美学,如“烟火气里有针脚”(奶奶缝补衣物的细节),时代印记,如“烟火气里有吆喝”(消失的街头叫卖声)。
第二,选材构思。选材原则为小切口,深挖掘,即选择具体细微的素材(如一碗豆浆、一盏灯笼),避免空泛。市井生活——早点摊的热气腾腾、菜市场的吆喝声、巷子里的修鞋匠。示例:写清晨煎饼摊夫妻的默契配合,体现平凡劳动的温暖;家庭场景——厨房里母亲炖汤的香气、父亲修理家具的背影、全家包饺子的笑声。
例:以“烟火气里有乡愁”为题,写外婆的腊八粥勾起回忆;传统技艺——街头糖画艺人、老茶馆的评书声、中秋做灯笼的手艺人。示例:补题“烟火气里有匠心”,描写锔瓷老人修复器物的专注;自然与人文交融——阳台盆栽、街角梧桐树、夜市卖花的老人。示例:写夜市卖茉莉花的老奶奶,花香与市井喧嚣形成诗意对比等。构思方面,以《烟火气里有针脚》为题,开头,描写黄昏光线中奶奶穿针引线的剪影;主体,刻画缝补的动作细节(捻线、咬断线头)+针脚背后的故事(节俭家风、亲情);结尾升华到“针脚是烟火气里的岁月密码”。
例文:
烟火气里有妈妈的饺子香
清晨六点的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总能看到母亲弯腰挑选韭菜的身影。她青白的手指拂过沾着晨露的菜叶,像在弹奏一首无声的晨曲。这便是我记忆里最鲜活的烟火气——那永远裹挟着面粉香与韭菜清香的饺子时光。
母亲包饺子时,老旧的搪瓷盆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她揉面的动作带着某种虔诚的韵律,手背上的青筋随着力道起伏,像藏在皮肤下的溪流。我总爱趴在餐桌边看她将面团擀成圆月,那根枣木擀面杖在案板上滚动的声响,与窗外卖豆腐的梆子声奇妙地共鸣。最难忘她往馅料里淋香油时的神情,微眯着眼睛,嘴角噙着笑,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除夕夜的饺子总是不同的。母亲会在某个饺子里藏枚洗净的硬币,说吃到的人来年会有好运。全家人围着蒸腾的热气,看白胖的饺子在沸水里沉浮,玻璃窗上凝结的水珠映着电视里的春晚光影。当父亲突然捂着牙齿笑说“硌着了”,母亲眼角的细纹便绽成朵朵菊花。那些硬币后来都变成了我的存钱罐里叮当作响的期待。
去年冬天回家,发现母亲的擀面杖换成了不锈钢的。“那根老枣木的裂了缝。”她轻描淡写地说着,手上的动作却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接过擀面杖时触到她指节处的茧,厚得像小小的盾牌。突然明白,那些年她凌晨四点起来和面的寒冬,那些被蒸汽熏红脸颊的盛夏,都化作这层层叠叠的茧,默默守护着全家人的团圆。
如今超市的冰柜里摆满各种速冻饺子,可再精巧的褶皱也复刻不出母亲手指留下的温度。每当暮色降临,远处楼宇间飘起炊烟,我总会想起那间飘着面粉香的小厨房,想起母亲站在灶台前用围裙擦手的背影——那是人间烟火里最动人的风景,是岁月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