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九日雨中
五代·徐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
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荃蘪①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
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注】①荃蘪(quán mí):一种香草名。
1.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诗中提到了古人在此节日里登高、 ① 等习俗;“雨霏微”“霜早”“雁飞”等意象及其特点营造了 ② 的氛围。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①。
【注释】①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小湘感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东坡居士诚不我欺也!”请你结合本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家书之叹
4.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是古人寄寓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本诗中,哪两句表现出家书的这个作用?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怀渑池①寄子瞻兄
苏 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崎西②。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沉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释】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②古崤(xiáo)西:崤西古道。崤,山名。③蹇(jiǎn):跛脚。
两首诗中,苏氏兄弟共同回忆了哪一件渑池旧事?两首诗都提到“雪泥”,苏辙借此表达的是对兄长远行路途艰难的担忧;苏轼则由“飞鸿踏雪泥”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怎样的感慨?
诗歌鉴赏,完成小题。
谢池春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6.下列对这首词鉴赏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写得极为豪壮。
B.下片前两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满腔热血无处施展,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望秦关何处”写祖国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失落之感。
D.全词基调昂扬,始终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以及气吞天下的气魄。
7.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如两幅图,第一幅水中映月图,第二幅天边云霞图。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重章叠句,每章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写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情状。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起兴手法,先写蒹葭茂盛,露水凝结成霜,营造凄清惆怅的氛围。
C.此诗极具含蓄美,未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伊人”身影却无处不在。
D.此诗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清晰可见,表达主人公对伊人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惆怅和伤感。
11.王国维先生盛赞:“《蒹葭》最得风人深致。”《蒹葭》文字简约,但却展现了深远的诗意。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如何渲染主人公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
12.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注]人狂。
【注释】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小北:这首诗是诗人歌咏秋天的一首绝句。诗歌前两句写出了(1) ,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叶色彩斑斓的美景。
小南:第二句通过(2)“ ”和(3)“ ”两个具体的颜色来描绘美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小北: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4) :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表现出诗人对秋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小南: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5) 的调子。
下面是某同学收集的有关“玉”的资料,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咏玉的诗词
《咏玉》
【唐】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①一朝伤。
《与王胡之诗》(其一)
【东晋】谢安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
素雪珠丽,洁不崇朝。
膏以朗煎,兰由芳凋。
哲人悟之,和任不摽②。
外不寄傲,内润琼瑶。
如彼潜鸿,拂羽雪霄。
玉的内涵:
玉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用“君子如玉”寄托对端方君子的憧憬,用“玉汝于成”寄托对磨炼成才的希翼, 【甲】 。
【注】①真性:原始的纯真本性。②不摽:低调。
13.两诗均为“咏玉”之作,所寄托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14.根据语境,在【甲】处横线上补写相应内容,2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的惊喜之情。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C.飞雪进入珠帘,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正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浑然雄劲。色彩瑰丽浪漫,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16.请赏析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题查声山学士花溪石漾图(其一)①
[清]周起渭
落落长松阴,清溪一道深。
潺淙历危石,宛转入花林。
素鲔②乐空水,凫鸥卧烟浔③。
石上垂纶客,临渊非世心。
【注释】①选自《古诗文网》。②鲔:wěi鲟鱼。③浔:xún,水边。
17.下列景物,未完全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
A.松树与柏树 B.瀑布与岩石 C.溪流与烟雾 D.野鸭与鸥鸟
18.炼字就是写作时推敲用字,使表达准确生动。请从颈联“素鲔乐空水,凫鸥卧烟浔”中选一个字,结合全诗分析“垂纶客”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交代镜湖边的人家靠船出行,以船谋生。
B.诗歌中间四句运用记叙,其余四句运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C.诗歌第五句写傍晚景色,给劳动的结束铺设祥和的氛围。
D.全诗表达诗人对镜湖美景、镜湖女的喜爱,对渔家美好生活的向往。
20.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镜湖女”的动人形象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结合本诗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抖音脚本(部分)
诗句 | 画面内容 | 画面声音 | 预期抓住的人物形象 |
女儿妆面花样红 | ① | 划桨声、水声
| 年轻美丽 |
菱歌缥缈泛烟津 | 湖面上笼罩着淡淡的水雾 | ② | 热爱劳动 |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 两位农家少女携手相约,喜上眉梢 | 笑声、说话声 | ③
|
甬江夜泊①
(清)阮元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②,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③,孤岛夜萧寥。
【注释】①此诗写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当时阮元任浙江巡抚,率军肃清安南(今越南)船艇及海盗对中国海疆的侵扰。②角:战斗预警的号角声。③荷戈者:戍边战士。
21.下列对《甬江夜泊》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以“风雨”“荒江”“起潮”等意象,勾勒出十幅暮色苍茫、风雨交加的江景图,奠定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
B.颈联“远帆连海气”实写远眺之景,展现海面辽阔,“短烛接寒宵”虚写寒夜漫长,两者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意境深远。
C.尾联“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运用想象,描绘戍边士兵在孤岛上的寂寥之态,表达诗人深切同情。
D.全诗由景及人、由己及彼,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而深沉。
22.请根据诗歌完成下列对话。
小青:《甬江夜泊》里的炼字特别精妙。比如“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一个“怯”字用得很好。
小竹:确实,这个“怯”字写出了诗人① 的心情,体现了诗人② 的情感。
小青:“衣轻欲试貂”中“轻”字也极富意蕴。
小竹:我觉得“轻”字不仅侧面写出了戍边环境③ 的特点,也凸显了戍边战士④ 的形象。
小青:简单一个字,竟藏着这么丰富的情感,这就是古代诗歌的魅力啊!
答案解析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