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4-30 12:5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人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此,学校要开展“文化积淀·家国天下”学习活动,邀你一起参与。

1. 此次活动要举行诗词朗诵会,小语同学搜集了有关“家国情怀”的诗歌,请你帮他补全内容。

主题

意象

相关释义

相关诗句

家国情怀

落日

黄昏时分,何处是家乡?

——如烟乡情

①______? ______(崔颢《黄鹤楼》)

明月

穿越时空,念乡思人。

——以月寄情

②______, ______

沙场

身经百战,誓死卫国。

——将士豪情

③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口信

青衫瘦马,谁人寄远书?

——铁血柔情

④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答案】 ①.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②.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 示例1:露从今夜白 ④. 月是故乡明。示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⑤. 马作的卢飞快 ⑥. 凭君传语报平安

2. 下面是“家国人物”展板中的内容,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语在展板上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帮他拟一个标题。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30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他,60多岁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的总设计师;他,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就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小语从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以下两幅图片以丰富展板内容。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帮他写一段文字介绍图片内容。(不超过80字)


【答案】(1)示例1:隐姓埋名三十载,家国情怀铸重器。

示例2:深海无声,忠诚永恒——致敬“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图1是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前的情形。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八路军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狼牙山。弹尽粮绝后,他们视死如归,决心跳崖殉国,展现出大无畏英雄气概。

图2是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内的情形。杨利伟乘坐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他胜利的微笑和手势,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和民族自信。

3. 在“笔墨寄情,书写家国”征文比赛中,小语打算将下面语段作为征文的开头部分,请帮他补充画线处内容,并改正文段中两个书写有误的字。

“家国天下”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凝聚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对祖国大地深沉且炽热的眷(依据汉字造字法,眷是①字,读音是②恋。“家国”二字,拆开是“屋檐下的烟火”与“疆土上的丰碑”,和拢便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它让飘泊者心有归处,让前行者脚步坚定,还让每一盏深夜的灯火,都映照着对这片土地最柔情的守望。

【答案】①形声 ②juàn “和”改“合” “飘”改为“漂”

4. 以下是小语在此次活动论坛中的留言,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切肤之痛,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再到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赤子之心,千年文脉里流淌的始终是一份“小我”与“大我”的交融。它如黄河水,裹挟着历史的泥沙,却始终奔腾向前;又如江南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原乡。

A. 休戚与共 B. 切肤之痛 C. 赤子之心 D. 裹挟

【答案】B

5. 下列是小语为此次活动准备的手抄报材料内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特别推崇“齐家治国”,认为对父母尽孝与对国家尽忠相辅相成,这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理念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B. 余光中曾续写了《乡愁》,“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再次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C.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选自该时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诗中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体现了一位平凡女性的家国担当。

D. 《老山界》是陆定一写的回忆性文章,文中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险峻高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C

6. 以下句子将用于此次活动的演讲稿中,但语序有误。请选择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当你具备了情怀,具备了毅力,具备了敢闯敢试的精神,在实践当中,你将无往而不胜。

②品格就像一束光,深深地埋在你的心灵深处,无论它大与小,强与弱,都可以。

③一个良好的信仰,一个家国情怀,一个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个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构成一个人完美的品格。

④它将在你的内心深处,照亮你未来人生前进的道路。

⑤但唯独不能熄灭,因为这是灵魂。

A. ③②⑤④① B. ①③④⑤② C. ②⑤③④① D. ③④⑤②①

【答案】A

7. 小语和同学要去他们曾经做公益的荣军疗养院采访一位志愿军老战士,请你围绕“家国情怀”主题帮他们完善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4月20日下午、荣军疗养院

采访对象

志愿军老战士刘爷爷

采访目的

①______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或手机

采访问题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答案】 ①. 示例:了解刘爷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和所见所思所感 ②. 问题示例:您是哪一年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 ③. 战争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有哪些事? ④. 您在战争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您对我们青少年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期望?

8. 翻阅名著,我们会遇见无数个正在经历蜕变的灵魂。请从A、B两组中各选一个人物,结合他们的经历,分别谈谈你对“成长与蜕变”的理解。

A组:范爱农(《朝花夕拾》) 杜少卿(《儒林外史》)

B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示例一:保尔·柯察金: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伤病,经历革命烈火的锤炼,从一个青涩的少年蜕变为一个具有钢铁意志的人。

范爱农:从最初一个愤世嫉俗、对现实不满的青年,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变得消沉、落魄,最后溺水而亡,是一种在残酷现实下的无奈蜕变。

示例二 尼摩船长:起初是一个充满仇恨、想要与世隔绝人,在与阿龙纳斯教授等人的相处中,尼摩船长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逐渐占据上风,从而完成了从一个复仇者到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的成长与蜕变。

杜少卿:出身官宦世家,慷慨仗义,经常资助他人,导致家境逐渐衰落。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不随波逐流,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子弟成长为一个看透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他的成长蜕变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抗。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①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③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④名无忌⑤,南国佳人号莫愁⑥。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进京应试,黄巢起义军攻破京城之时。②五陵:指代豪贵所居之处。③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④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⑤无忌:本为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此处指代曹丕。⑥莫愁:传说中善歌谣的少女名。

9.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展现诗人当年在长安城游历时的所见所感。

B. “银烛树前长似昼”与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的都是深秋夜深时分凄清孤寂的景象。

C. 尾联中“夕阳”“水东流”,既写时光流逝,又暗指唐王朝如即将落下的夕阳和东流之水不可挽回。

D. 全诗将回忆之景的繁华与现实的乱离形成对比,意味深长,慨叹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的相背相离。

10. 本诗颈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无忌”“莫愁”均为一语双关,“无忌”意为“无所顾忌”,“莫愁”意为“不知忧愁”。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豪门贵族只顾享乐、不解国事的讽刺批判,对国乱家离的深深忧虑。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治郡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①,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②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③。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④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⑤。”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以为公妪,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⑥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选自《后汉书·宋均传》,有删节)

[注]①郎:郎官,古代官名。②休沐:指休息洗沐,即休假。③论难:论辩、质疑。④鼋鼍(yuán tuó):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扬子鳄。⑤除削课制:调整或废除赋税制度。⑥山娶:古代以民之男女为山公、山妪的迷信活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受业博士”与《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两个“博士”的意义不同。

B.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与《醉翁亭记》“朝而往”,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 “可一去槛阱”与《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的“一”,均译为“全,都”。

D. “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与《陈涉世家》中“士卒多为用者”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均年少好学,年仅十五岁就喜好儒家经典,精通《诗》《礼》,擅长论辩、质疑。

B. 宋均治郡有方,善于透过虎患发现背后的关键问题,采取措施,着力减轻百姓负担。

C. 宋均勇于革新,下令给山神选配山公、山妪时,都要从巫师家中选取,从而破除了陋俗。

D. 选文借宋均的言论侧面展现其治理理念,用虎患蝗灾的传闻正面

点击下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