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11:文言文(课内+课外)对比阅读练习(教师版)

2025-04-30 22:4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3人

真题实战演练

一、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辞甚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一书。

2.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故不为苟得也(     )

A.暂且    B.假如    C. 随便    D.已忘

2)遂度终不能听(     )

A.度过    B.揣测    C.测量    D.准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

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 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5.甲文用         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          论点。

6.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孟子    2.     C     B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D    5.     比喻(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6

示例:我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因为他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采取这种以富贵劝降敌军的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甘陵,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这种行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随便。

故选C

2)句意:马遂估计最终他们不会听从。度,揣测。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有误,句意:庆历末年,妖贼王则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庆历末交代了时间,甘陵交代了地点,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写出了战争的胶着,在此情况下,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的情节;但是因为事起仓促,所以没有破敌之策是正常的,所以本句并未突出贾魏公的无能。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甲文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是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面对生死与义的选择时会如何取舍,从而引出文章并证明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因此又运用了正反论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舍生取义

因此第一空填“比喻”或“正反对比”皆可。

第二问。乙文中的马遂在面对妖贼时,勇敢地提出劝降妖贼,并且在妖贼不听从的情况下,果断地发动攻击,差点勒死敌人。马遂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

首先,根据“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马遂提出的条件是敌人束手就擒,主动投降,而不是对敌人的屈服。他是在利用敌人的贪婪和对富贵的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城池的和平解放。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有利于表现朝廷的恩宠和信任,更能表现出马遂知己知彼,富有谈判智慧的特征。这种策略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考虑,是正当的。

其次,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他在面对妖贼威胁时,没有选择牺牲无辜的百姓和城池的安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当谈判失败时,他也没有犹豫退缩,而是果断地采取了武力行动。这表明他既有智谋又有勇气,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物。

最后,马遂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心。他在国家危机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平叛行动,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因此,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反而彰显了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庆历末年,妖贼王则为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贾魏公日夜忧心忡忡,有个名叫马遂的指使官对他说:“坚固的城墙和深池,不能用武力强行攻取,我希望能听到您的一句话。”贾卫公觉得他的话壮烈,就派遣他去。马遂见到敌人偶尔坐着,就向他陈述朝廷的恩德和信用:“你如果能捆绑自己出城,我会向朝廷为你求情,你也不失为富贵之人。如果你坚守错误,不肯悔改,天子派遣一名将领,带领数千士兵,不久城池就会陷落。”他的话非常激烈诚恳,但敌人没有回应。马遂估计最终他不会听从,于是急忙攻击敌人,将他击倒在地,几乎勒死了他。

点击下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