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1644 年),南京城的秦淮河畔,文人墨客聚在一起痛骂 “叛徒”,名单里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后来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而是远在京城的洪承畴。此时的洪承畴,正以清朝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的身份,忙着劝降江南的南明官员,可他的老家福建南安,族人早已把他的名字从族谱中剔除,还在祠堂里立了块 “汉奸祖” 的石碑,让他永世受辱。
明末清初,降清的汉人官员不计其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祖大寿三降后金,钱谦益率百官迎降清军,可为何唯独洪承畴被钉在 “汉奸” 的耻辱柱上,挨骂三百年?连乾隆皇帝都在《贰臣传》里特意把他列为 “贰臣甲等”,讽刺他 “大节有亏,实无可恕”。
翻开《明史》《清史稿》《洪承畴年谱》及明末文人的私人笔记会发现,洪承畴的骂名,从来不是 “降清” 这么简单。他的悲剧,源于四个 “原罪”:降清前是崇祯倚重的 “救时宰相”,降清过程充满 “假忠” 的虚伪,降清后甘当清朝 “灭明帮凶”,更背叛了士大夫最看重的 “气节”。这四重枷锁,让他比任何降清者都更招人恨。
原罪一:降清前的 “高光地位”—— 崇祯的 “救星”,摔得越重骂得越狠
洪承畴的骂名,首先源于他降清前的 “特殊身份”。他不是普通的明朝官员,而是崇祯皇帝眼中 “能挽救危局” 的最后希望,这种 “高期望” 带来的 “高落差”,让他的背叛显得格外刺眼。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中进士,从刑部主事做起,靠着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功,一步步升到陕西三边总督、蓟辽总督,成为明末少有的 “文武双全” 的重臣。崇祯十二年(1639 年),明朝在与清军的战争中屡败,崇祯把所有赌注都压在洪承畴身上,任命他为蓟辽总督,统领 13 万大军,驻守锦州、松山一带,抵御清军南下。
为了支持洪承畴,崇祯几乎掏空了国库:给 13 万大军配备了最好的铠甲、火器;多次派太监到前线慰问,赏赐洪承畴 “尚方宝剑”,赋予他 “便宜行事” 的权力;甚至在皇宫里为他祈福,盼他能 “荡平清军,保大明江山”。《明实录》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 年)松锦之战前,崇祯还特意召洪承畴进京,在武英殿设宴款待,握着他的手说:“大明安危,系于卿一身,卿务必尽心竭力,不负朕望。”
可就是这位被崇祯寄予厚望的 “救星”,却在松锦之战战败被俘后投降了清朝。消息传到北京,崇祯一开始不信,还以为洪承畴已经殉国,特意下旨追赠他为 “少保”,赐祭九坛,甚至要为他建 “忠烈祠”。直到后来确认洪承畴真的降清,崇祯才气得砸碎了御案,连呼 “朕瞎了眼,错信了奸贼!”
对比其他降清者,洪承畴的 “背叛成本” 高得离谱:吴三桂降清前只是山海关总兵,虽有兵权但不算 “核心重臣”;祖大寿降清时,锦州已被清军围困两年,粮尽援绝,有 “无奈” 的成分;钱谦益降清前是东林党领袖,虽有声望但无实权。而洪承畴是崇祯心中的 “最后一根稻草”,他的投降,不仅让明朝失去了 13 万精锐,更让崇祯和整个明朝士大夫陷入 “绝望”—— 连最信任的重臣都背叛了,大明还有救吗?这种 “绝望感”,最终转化为对洪承畴的刻骨仇恨。
原罪二:降清过程的 “虚伪表演”—— 假殉国真投降,比真小人更招人恨
如果说 “高位降清” 让洪承畴被骂,那他降清过程中的 “虚伪表演”,则让他的骂名加倍。其他降清者要么是 “被逼无奈”(如祖大寿),要么是 “干脆利落”(如吴三桂),可洪承畴却上演了一出 “先装殉国,后被感化” 的戏码,这种 “假忠” 的行为,被士大夫视为 “比真小人更无耻”。
松锦之战战败后,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关押在沈阳的三官庙。一开始,他确实表现出 “宁死不降” 的姿态:拒绝清军的食物和水,甚至绝食三天,还对劝降的清军将领说:“吾乃大明重臣,岂能降尔蛮夷!速杀我,以全吾名!” 皇太极听说后,很欣赏他的 “气节”,多次派范文程(也是降清汉人)去劝降,都被洪承畴骂了回来。
可这出 “殉国戏”,很快就演不下去了。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有一天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畴,两人聊天时,房梁上的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下意识地用手掸掉。范文程回去后对皇太极说:“洪承畴连衣服都爱惜,更何况性命?他必不降,只是待价而沽耳。”
皇太极听后,亲自去三官庙看望洪承畴,当时正值冬天,皇太极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洪承畴身上,说:“先生冷否?” 洪承畴愣了半天,最终跪倒在地,说:“臣愿降!” 这段 “皇太极解衣赐承畴” 的故事,成了洪承畴 “假忠” 的铁证。
更让士大夫不齿的是,洪承畴降清后,还特意写了篇《降清谢恩疏》,在疏中说 “臣本无才,蒙先帝(崇祯)错用,致有松锦之败,今得遇圣主(皇太极),愿效犬马之劳”,把自己的背叛说成 “良禽择木而栖”。明末文人谈迁在《国榷》中痛骂:“承畴之降,非迫于势,乃贪生怕死耳!先装殉国,后拜敌主,其心可诛!”
对比同时期的史可法,这种差距更明显:史可法在扬州城破后,拒不降清,被清军杀害前还说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黄道周在南京被俘后,宁死不屈,临刑前还吟诵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洪承畴的 “假殉国”,在这些 “真忠烈” 面前,显得格外虚伪,自然被骂得更狠。
原罪三:降清后的 “帮凶行为”—— 不是被动投降,而是主动灭明
洪承畴最招恨的地方,不是 “降清”,而是降清后甘当清朝 “灭明的急先锋”。他不是像祖大寿那样降清后 “消极避战”,而是主动为清军出谋划策,劝降南明官员,镇压反清起义,甚至参与制定 “剃发易服” 的政策,把自己彻底变成了 “明朝的掘墓人”。
顺治元年(1644 年),清军入关后,洪承畴被任命为 “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主要负责劝降江南的南明政权和镇压反清势力。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劝降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信中说 “明运已尽,清室当兴,陛下若降,可保富贵”,被弘光帝斥为 “汉奸走狗”。
劝降不成,洪承畴就亲自率军镇压。顺治二年(1645 年),他协助多铎攻打扬州,虽然史可法的牺牲主要是多铎造成的,但洪承畴却为清军提供了扬州的城防图和南明的兵力部署,加速了扬州的陷落。扬州城破后,洪承畴又建议清军 “安抚百姓,稳定人心”,看似 “仁慈”,实则是帮清朝巩固统治,被江南百姓骂为 “帮凶”。
更让汉人无法接受的是,洪承畴还参与了 “剃发易服” 政策的推广。顺治二年,清朝颁布 “剃发令”,要求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江南百姓的激烈反抗。洪承畴当时驻守南京,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向顺治上奏 “剃发易服,可绝汉人复明之心”,还亲自监督南京的剃发情况,有百姓不愿剃发,他就下令 “严惩不贷”。《江南通志》记载,南京有位老秀才因拒绝剃发,被洪承畴下令处死,老秀才临死前骂道:“洪承畴,你本是汉人,却帮蛮夷毁我汉家衣冠,必遭天谴!”
对比吴三桂,洪承畴的 “主动作恶” 更让人痛恨:吴三桂降清后,虽然也镇压反清势力,但后来发动 “三藩之乱”,有 “反清复明” 的举动,多少挽回了一些名声;而洪承畴从降清到去世(1665 年),始终死心塌地为清朝效力,从未有过 “悔悟”,这种 “一条道走到黑” 的态度,让他成了汉人口中的 “千古罪人”。
原罪四:背叛士大夫的 “气节”—— 饱读诗书却弃 “儒道”,被文化圈钉死在耻辱柱上
洪承畴的骂名,还源于他背叛了士大夫最看重的 “气节”。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饱读四书五经,本该是 “忠君爱国”“杀身成仁” 的典范,可他却为了活命,背叛了明朝,这种 “儒道沦丧” 的行为,被整个文化圈唾弃,骂名也因此流传三百年。
在明末士大夫看来,“气节” 比生命更重要。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士大夫的行为准则。洪承畴作为科举出身的儒臣,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可他却选择了 “求生害仁”,这在士大夫眼中,是 “比文盲还不如” 的行为。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专门写了一篇《廉耻》,其中说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是在骂洪承畴。黄道周在被俘后,也特意写了篇《罪言》,痛骂洪承畴 “读圣贤书,行禽兽事,实为士林之耻”。
更重要的是,文化圈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洪承畴的负面形象。清代的戏曲、小说中,洪承畴总是以 “汉奸” 的形象出现,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虽然主要写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但其中提到洪承畴时,称他为 “降清的奸贼”,还通过李香君之口骂他 “枉食大明俸禄,却做满清走狗”。
即便是清朝的文人,也对洪承畴嗤之以鼻。乾隆皇帝虽然用洪承畴的降清之功,但在编纂《贰臣传》时,特意把洪承畴列为 “贰臣甲等”,还在评语中说 “承畴虽有微功,然大节已亏,不足为训”,等于从官方层面给洪承畴定了 “汉奸” 的罪名。这种 “官方定性”,让洪承畴的骂名更加根深蒂固。
对比其他降清者:为何他们的骂名没洪承畴重?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洪承畴的骂名,不妨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其他降清者,看看他们为何没被骂得这么惨:
1. 吴三桂:有 “冲冠一怒” 的诱因,后来反清挽回部分名声
吴三桂降清前是山海关总兵,虽然也是明朝重臣,但他降清有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抢走)的诱因,多少让人觉得 “有苦衷”。更重要的是,康熙十二年(1673 年),吴三桂发动 “三藩之乱”,打出 “反清复明” 的旗号,虽然最终失败,但让部分汉人觉得他 “有悔悟之心”,骂名自然比洪承畴轻。
2. 祖大寿:多次投降有 “无奈” 成分,降清后消极避战
祖大寿是明末的将领,曾多次与清军作战,第一次降清是因为锦州被围粮尽,第二次降清是松锦之战后被俘。他降清后,没有主动为清军效力,而是 “称病不出”,很少参与镇压明朝的战争。清廷也知道他 “心向明朝”,没有重用他,只是给了个虚职。这种 “消极降清” 的态度,让他的骂名相对较轻。
3. 钱谦益:有 “暗中复明” 的举动,文化成就掩盖部分骂名
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降清后虽然也担任过清朝的礼部侍郎,但他内心并不甘心。据《柳如是别传》记载,钱谦益降清后,曾多次暗中资助反清复明的势力,还与柳如是一起策划过 “反清” 活动。此外,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著有《初学集》《有学集》等著作,文化成就很高,部分文人因为欣赏他的才华,对他的降清行为相对宽容。
而洪承畴,既没有 “无奈” 的诱因,也没有 “悔悟” 的举动,更没有 “文化成就” 来掩盖骂名,反而主动为清朝 “灭明” 出力,自然成了 “众矢之的”。
结语:洪承畴的骂名,是士大夫 “气节观” 的牺牲品
洪承畴的骂名,骂的不仅是他的 “降清”,更是他对士大夫 “气节观” 的背叛。在明末清初的特殊时代,“降清” 或许有无奈、有苦衷,但洪承畴的 “高位降清”“虚伪降清”“主动灭明”,却触碰了士大夫的 “底线”—— 他们可以接受 “力竭而降”,却不能接受 “高位背叛”;可以接受 “被动降清”,却不能接受 “主动帮凶”;可以接受 “降清后沉默”,却不能接受 “背叛气节”。
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洪承畴,或许会觉得他的选择有 “时代局限”—— 明末的腐败、崇祯的多疑,让很多官员对明朝失去信心;而清朝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不能忽视,“气节”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是因为有了史可法、黄道周这样的 “忠烈”,有了对洪承畴这样 “叛徒” 的批判,才让 “忠君爱国” 的精神得以传承。
洪承畴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名声,不是靠 “权力” 或 “富贵” 就能获得的,而是靠 “气节” 和 “操守” 赢得的。即便过了三百年,人们依然会记得那些 “杀身成仁” 的忠烈,也会记得那些 “背叛气节” 的叛徒。
最后,不妨问问大家:你觉得洪承畴的骂名 “冤” 吗?如果换成你,在明末的乱世中,会选择像史可法那样殉国,还是像洪承畴那样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