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闽浙皖赣苏区的开创者,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是深得人心的群众领袖,更是一个为心中“可爱的中国”殉道的纯粹革命者。1935年初的赣东北,身边人的背叛,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他叫方志敏。
警卫出卖、山野被捕、狱中坚贞、秘密处决……他的遗体神秘消失22载,直至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重见天日,英雄才得以魂归故土。
一、从清贫学子到苏区脊梁
方志敏的生命底色,是赤诚与执着。1899年生于江西弋阳一个清贫家庭,少年时期目睹民间疾苦和不公,萌生变革之志。在“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下,他远赴南昌求学,迅速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1924年正式加入我党。
1924年,白色恐怖弥漫,方志敏潜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他领导了弋横暴动,深入发动群众,一手创建了以赣东北为核心、辐射闽浙皖的红色根据地。毛主席曾称赞赣东北苏区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是方志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非凡实践。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到卓有成效的土地革命。 从苏维埃政权建设,到经济建设(如创建苏区银行、发行货币),处处闪耀着他的智慧。
二、绝境悲歌:怀玉山中的背叛与坚守
1934年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阴霾笼罩着闽浙赣苏区,红军主力撤离瑞金开始长征。为掩护其转移并牵制敌军,时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奉令率红十军团(由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合编)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敌人统治深重的皖南。
敌我力量悬殊,面对国军的重兵围追堵截,方志敏的部队在皖南谭家桥等地遭受严重挫折。1935年1月,部队被迫撤返赣东北。天寒地冻,粮弹殆尽,部队在怀玉山区陷入重围。1月16日,方志敏为接应后续部队,与军团长刘畴西折返,不幸与刘畴西等人在怀玉山八磜村附近的金竹坑失散。
此时,方志敏身边仅剩警卫员魏长发等少数几人。在绝境中,他们藏身于一个冰冷的山洞。饥饿、寒冷和疲惫吞噬着每个人都意志。年轻的警卫员魏长发,面对生存的极限考验和对前途的绝望,心中的信仰崩塌了。
下山寻找食物的他,怀揣着“一百大洋和一个女人”的承诺,走向了敌人设下的陷阱。(此为历史记载中魏长发叛变自述的重要缘由),但更深层次,恐离不开极端恶劣环境下人的脆弱性与求生本能的冲击。1月29日,魏长发下山寻找食物时被捕(亦有说法是主动下山投敌),未能经受酷刑(一说利诱),最终供出了方志敏的藏身之处。
魏长发的叛变,精准地为敌人指明了方向。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德兴县陇首村附近的山林中不幸被俘。
三、镣铐锁身,信念不灭,狱中写出《可爱的中国》
被捕后,方志敏被押往南昌国民党军法处看守所,钉上沉重的铁镣(重达10公斤)。敌人如获至宝,一方面将其视为重大“战果”进行政治宣传,一方面妄想“软化”这位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重要情报并瓦解其意志。
然而,任何威胁利诱、任何酷刑折磨,在方志敏如钢铁般的信仰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高官厚禄?他嗤之以鼻。严刑拷打?他视为磨练。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拖着病弱之躯(患有严重肺病),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他最后的战斗——用笔书写。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要将所思所想留给后世,留给那个他为之奋斗的“可爱的中国”。
于是,《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不朽篇章诞生了。在《可爱的中国》中,他描绘了那个“明媚的花园”、“生育我们的母亲”的美好未来,字字血泪,饱含深情与憧憬。在《清贫》中,他自述身无长物,却拥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死!》中,他视死如归,慷慨宣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四、秘密处决与长眠之谜:英雄遗骨何处寻?
敌人见“劝降”彻底失败,方志敏的坚毅让他们恐惧,最终选择下了毒手。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秘密押往南昌市下沙窝刑场。
行刑前最为悲壮也最令人愤慨的细节被记载下来:为了防止这位拥有巨大感召力的志士在最后时刻呼喊口号,行刑者用粗布棉花残忍地塞堵住了他的嘴。枪声在黎明的寂静中响起,年仅36岁的方志敏英勇就义。随后,他的遗体被敌人秘密处理,下落不明。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领袖,就这样在刽子手的恐惧中长眠,消失在历史的迷雾里。
五、廿二载时空隔,铁证终显
1955年,为纪念方志敏烈士牺牲20周年,新中国决定在南昌建立方志敏烈士墓。然而,烈士的遗骸在哪里?
1957年春天,南昌下沙窝(原江西化纤厂基建工地)的施工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发现。工人们在泥土中意外挖出了一副完整的、锈迹斑斑的重型脚镣!伴随着脚镣,还有一堆人体骨骼。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江西省委的高度重视。这副独特的脚镣,成为了关键的物证和破译谜题的钥匙。
历史亲历者凌凤梧(原看守所所长,因对方志敏的品格深为敬佩而在当年暗中同情、帮助过方志敏)被特别邀请参与鉴定。当他看到这副脚镣,尤其是看到镣铐上的铆钉松动痕迹(这是他曾应方志敏请求,帮助松动过铆钉以减轻痛苦留下的独特印记)时,激动万分,当场指认这正是当年他亲手给方志敏戴上的那副!
随后,法医与刑侦专家对骨骼进行了仔细鉴定,结合历史资料(如方志敏的身高、骨龄、牙齿特征及当时遇害情况)和凌凤梧的证言,最终科学地确认:这些在下沙窝工地发现的、被这副独特铁镣束缚的骸骨,正是方志敏烈士的遗骨!英雄终得魂归故乡。
主要参考文献
《方志敏传》党史研究室
《回忆方志敏》凌凤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