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16——“信息提炼•说明阐述”类

2024-04-20 20:4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56人
||定义分析

“信息提取类”试题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阅读筛选、概括提取并准确表达的历史家园公众号主观性试题。
此类题型的关键信息在传达某一历史信息时,其背后隐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综合,既要看到表象信息,也要提取深层次的信息,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完整的历史。

||小论文普遍存在问题
1、文章没有观点,泛泛而谈,直到最后不知所云。
2、文采优美,没有史实,等同于作文。
3、没有做到史论结合,要么是材料的简单累积,要么是论点多多,缺乏史实。

||题型分类

1618971518492630.jpg


||答题思路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
B.说明为什么

||解题思路
1、看问题
2、读材料
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敬请关注历史家园公众号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
(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家园”获取更多干货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3、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100-150字;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家园”,获取更多高考历史干货

第一段:观点部分。
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立场鲜明,论点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这些:
(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5)学生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可以简单写个提纲,这样才能一气呵成。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史料与论点逻辑一致,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史论结合的好方法:“4W1H”
“4W1H”就是When(时间)、Why(背景)、Who(谁)、What(做了什么)(以上四W构成史料)、How(怎么样,构成史论)。
例如: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19世纪60年代(When)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Why),地主阶级洋务派(Who)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海军(What),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目的。(How)。

第三段: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敬请关注历史家园公众号要空两格。

对点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増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原文有改动
材料提到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参考示例:
启示: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
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启示:
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代表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认为,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期的英国不相上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他认为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用的是人力和牲畜力,英国用的是机器动力,而机器动力的能源来自煤。煤的产量,英国一个世纪里翻了五六倍。与此相比,长江三角洲远离中国的主要煤产地。所以,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或“大分流”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彭慕兰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示例 认识:彭慕兰认为1800年前后,英国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出现的大差距是一种机缘巧合,而中英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不同的制度对中英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8世纪,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英国不相上下。然而,19世纪以来,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并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制度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美洲殖民地也成为英国发展的推手;英国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的侵略,提供了其发展所必需的市场,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彭慕兰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其忽视了政治制度在中英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亦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公元前5世纪
希腊史学家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4世纪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1304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1739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1793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1895年
威廉二世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名字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武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1993年
美国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1997年
日本堂义宪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①地理交通自然因素。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一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②中国的国家实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羡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③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美国学者芒罗宣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总之,我们应坚持走中国道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辩证看待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
英、法等1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1947年7月,斯大林说:“马歇尔计划是直接针对苏联的,捷参加这个计划将是对苏联的敌对行动。”其后东欧各国陆续发表声明,声称放弃参加“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
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改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意大利和法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削弱。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对于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往来,马歇尔计划非但没能给予支持,反而实行种种限制。
1950年
西欧国家共同实施了煤、钢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舒曼计划”。
1952年
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了13%、29%和48%。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欧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西德等国的贸易从出超转为入超。

围绕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联合。
阐述: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当共产主义运动席卷东欧各国时,西欧国家也面临着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动荡局面,意大利和法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震荡着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美国为了稳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耗费巨资联合西欧部分国家实施马歇尔计划,并提出支持西欧联合的主张,同时限制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往来,这样一来实质上造成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的局面。为了在美苏竞争的格局中实现自立,西欧部分国家从“舒曼计划”开始,实现煤钢联营,借着马歇尔计划援欧资金的东风,迅速实现了经济恢复并逐步在经济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20世纪60年代西欧部分国家建立了欧共体,实现资源互补、市场融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体联合,并进一步为欧共体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阐述。)
答案 示例 概念:三权分立。
阐述: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分明,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最早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洛克的分权学说,用以巩固革命成果;后由法国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首次实践是在美国确立的1787年宪法,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掌三权。“三权分立”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对防止专制、减少腐败、保障自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回答其他历史概念亦可,如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