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冲刺】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速查速记(通史+专题+易错)(3)

2025-04-21 06:2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3人

易错易混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易错点拨】: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多元

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其主要包括地域环境多元、经济基础多元、发展历程多元、文化内涵多元

具体表现:

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

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成就上存在共性,空间分布上以中原为核心。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具体表现: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易错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分封制蕴含着国家统一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1)分封制使统一的制度在统治疆域内得以普遍实行,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联盟关系。分封制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方国或部族首领承认天子变为周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分封制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分封制下,受封者及其部属与封地的土著族群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也被传播到各地,这有利于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鸣

【易错点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学派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性和内在一致性。如各学派都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的治国方案;都具有强烈的托古心态,主张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等为依托来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等等。

4.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

【易错点拨】: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隆礼重法”的学说,他强调以法家文化来规范一种制度,以儒家文化来构建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荀子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他对法家思想的借鉴,开启了儒法合流的先河,适应了战国末期社会转型的需要。

5.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变化:

土地制度

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使得土地私有制确立

户籍制度

生产力发展推动小农经济逐渐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逐渐确立,推动了国家户籍与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战争的规模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动员能力明显增强,到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明显扩大

6.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易错点拨】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1)对维护汉初政权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汉初年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亦有一定限制,以巩固中央的统治。同时,封国制度也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比如,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这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2)此外,各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7.汉代刺史的权力由监察权向行政权转变

【易错点拨】: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汉代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手段。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集权,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8“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易错点拨】“贵族政治”是指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例如: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国,爵位、官位由贵族世袭垄断。

“官僚政治”是指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官员由君主任命,实行任期制。例如:秦朝官员由皇帝和中央随时直接任免。

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的弊端与基层固化

【易错点拨】: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是,察举制容易形成荐举人与被荐人之间的利益集团,有一定的弊端。此外,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而地方豪强大族在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方面更有优势,容易形成阶层的固化

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有:

①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

②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士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选拔人才。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易错点拨】: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大族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

4)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易错点拨】:宋代科举制与唐科举制对比,更加完善,如糊名、誊录制度的普遍,此外宋朝重文轻武,重视科举考试,为科举考试提供保障措施。宋代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0.唐朝中央官制的演变

【易错点拨】:唐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并不是一成不变。在发展过程中皇帝常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等方式进一步限制相权,同时为提高行政效率。唐太宗时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中书门下合署办公组成政事堂又有相权集中的趋势唐朝中晚期翰林学士也掌握一定决策权

11.唐末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同时藩镇的设置也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易错点拨】:长期以来,受宋人关于唐末藩镇的认识的影响,传统观点关于唐末藩镇的叙述,普遍将藩镇等同于割据。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藩镇均反抗中央,藩镇不一定等于藩镇割据,自立于中央以外。所谓“割据”的藩镇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割据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因此,林立的藩镇和中央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唐王朝在这种现实下,也不断调整对藩镇的政策,如对节度使进行笼络等,其统治也在藩镇林立的情况下延续了上百年。

12.佛、道发展冲击了儒学地位,但没有改变儒学的主流地位

【易错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佛、道发展较快,但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只是使儒学的

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并没有改变儒学的主流地位。宋代儒学在发展中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和精神,形成了新的哲学体系一理学。

13.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导

【易错点拨】: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要注意的是,重农抑商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当时仍是主导。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如鼓励垦荒、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对商人征收双重算赋、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等。

14.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对峙不等于双方没有经济文化交流

【易错点拨】:宋与辽、西夏、金政权虽然长期对峙,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

经济交流

宋在辽、金等边界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还专门设置官员对贸易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各政权之间的交流

文化交流

经济的交流势必会带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宋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同时中原地区的诗歌、绘画等对辽、西夏、金等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政权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易错点拨】: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其特点主要如下:

双重性

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现了一定的权力平衡

行省权力

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16.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

【易错点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干皇帝年幼或不理政事,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成干政的现象。不过,这些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宦官、外戚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

17.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易错点拨】: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技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8.隋唐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

【易错点拨】:大运河在隋唐和元朝时期的主要路线如下:

1)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呈大弯曲状,连接了

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途径扬州、苏州等地。

2)元朝国都迁到北京后,因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忽必烈下令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

,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不再途经洛阳等地。

19.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

【易错点拨】:尽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他们并不是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政治上

他们从儒家民本理念出发,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他们主张发展工商业

思想文化上

心学空疏,他们从传统儒学中汲取营养,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20.清代对边疆不同区域的制度差别

【易错点拨】:清朝疆域空前扩大,统治者“因俗而治”,在边疆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制度,具体如下:

中央

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也负责处理部分外交事务

 

地方

西北

1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管辖西北地区

2)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东北

主要实行军府制度,以军府建制统治东北

西南

1)在西藏地区,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2)在云贵川等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管理

东南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1.户籍制度不只服务于赋役征收,还有维护社会治安等功能

【易错点拨】:古代政府管理户籍主要是为了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发展生产,保证赋役征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其不只是服务于赋役征收,还是政府用来控制人口、限制人口迁移、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

22.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受商品经济发展、国家赋税政策等的影响

【易错点拨】:农产品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原因有: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2)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为经济作物的

广泛种植提供了条件。

3)国家赋税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赋税征收以货币为主,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提

供了条件。

23.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

【易错点拨】: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学生对江南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记忆不准,做选择题是经常出错。

24.“农耕经济”与“小农经济”

【易错点拨】:“农耕经济”是指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包括集体劳动和家庭个体劳动多种耕作方式。“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封建社会。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例如:春秋战国以前,一般称“农耕经济”,而不称“小农经济”。

25、“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

【易错点拨】:“封建经济”广义上包括封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狭义上指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经济。从不同视角定义,衍生出不同的概念:

从土地所有制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从经营方式看: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都是小农家庭(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

从生产目的看: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

26、“地租”与“赋税”

【易错点拨】“地租”是指土地租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租赁费用。包括劳役地租(帮地主耕种土地或其它劳动)、实物地租(交纳部分收成物)和货币地租(支付钱币)等形式。例如:中国古代佃农按约定向地主交纳一定的收成物或钱币。

“赋税”是指民众向政府承担的义务。包括按土地、财产标准交纳的“税”,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的“赋”(调)。例如:北魏均田制下,均田户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租税合一)和“调”。

27、“重农政策”与“重农抑商”

【易错点拨】“重农政策”是指政府实行对农业的重视、鼓励和扶持政策。古今中外政府大多采取过重农政策。例如:古代雅典保障土地私有,招徕移民耕作;欧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等。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政策,称为“重农抑商政策”。如:禁止弃农经商;征收高额商税等。 重农抑商政策在宋、元时期相对松弛,但并未废除。

“重农”不等于“抑商”,解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别。

28、“经济作物”与“农产品商品化”

【易错点拨】“经济作物”一般指除粮食以外的各种作物。它们大多流通于市场,或作为工业(手工业)原料。例如:中国古代农民种植的棉花、茶叶、水果、药用作物、观赏作物等。

“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不是满足自身消费,而是投入市场。商品化的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出现专门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也有大量粮食投入市场。例如:明清时期,大量的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投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29、“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易错点拨】“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例如: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0、“儒学”与“理学”

【易错点拨】“儒学”是指以仁、礼、序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从孔子创立儒学之后,各时期的儒学大师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展。

“理学”是指宋明儒学大师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是当时儒学的主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其的“禁欲”主张与孔孟的强调“人性”背道而驰,但仁、礼、序等儒家思想观念仍然是理学的核心。

31、“大统一”与“大一统”

【易错点拨】“大统一”主要指“疆域统一”。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散(或分裂)的政权,逐步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建立起疆域相对广阔的统一国家。例如:秦朝、元朝的大统一。

“大一统”更多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它是在疆域统一基础上提出的,巩固统一的治国思想。例如:西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

32、“等级观念”与“门第观念”

【易错点拨】“等级观念”是指按照血统、社会地位及社会成就的高低等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高等级者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以及社会荣誉。例如:中世纪欧洲三个等级的划分。

“门第观念”广义上指士、农、工、商“四民”不同家庭出身确定相互关系;狭义上仅指按照家族、家庭状况规定等级关系。例如:根据两个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确定是否对等般配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