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男耕女织;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具有脆弱性。
3.有利因素: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影响:
积极影响:
①推动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为封建王朝赋役的主要来源;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消极影响:
①十分脆弱,多数农民家庭一旦遭遇灾荒瘟疫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对土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⑤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内敛、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

1.原因:
①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③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④土地兼并;
⑤稳定财政,调整政策。
2.演变趋势:
①从征收对象上: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标志:摊丁入亩)
②内容:货币税取代实物税(标志:一条鞭法)
③征税时间:不定时到基本定时(标志:两税法)
④种类:税种由繁到简。(标志:一条鞭法)
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①传统民本思想;
②古代“以农为本”思想;
③个人的实践和忧患意识
02
①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保证粮食生产:重视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是古代统治者关心的大事。
②促进粮食流通:东晋至唐宋时完成了南北经济重心的转换,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盛产秦朝粮食,北方粮食需求量大,对粮食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漕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③重视漕运工作,形成南粮北调的水运网道:隋唐以后高度重视,为此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运河体系并定期疏浚。
④加强粮食储备,建立仓储/仓廪制度:储粮备荒,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⑤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如明中后期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入
⑥推行复种轮作制。
⑦有效利用贫瘠土地。
意义:
①有利于解决因灾荒引起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③推动了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改善了粮食结构;
⑥丰富了民众生活;
⑦缓解了人地矛盾;
⑧对于后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借鉴
03
04
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②水资源数量质量下降;
③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④持续增长的粮食消费;
⑤粮食总量与资源条件不足;
⑥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大的区域之间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二是粮食供求中品种结构不平衡;
05
06
①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制度)
②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投入,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
③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④立法保障耕地面积和生态环境;
⑤加快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科技兴农)
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的经济补助;
⑦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⑧完善粮食安全储备制度,对粮食宏观调控,科学研判我国粮食形势;
⑨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
07
①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或农业装备条件大幅改善);
②农业科技化程度提高(或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加)
③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08
①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③推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等;
④政府制定农业政策要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⑤合理的农业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⑥农业政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时代变化而调整。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