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景析情,由象索意
——分析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01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02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03 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答题指津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 (1)分析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3)揭示形象的深层意义。 (一)鉴赏人物、物象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描写人物或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或物象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景象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描写景象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 (2)概括景象营造的氛围。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体现景象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象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题目。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注】本诗写于1948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的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1)注意参看注释。本诗写于1948年,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答。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2)要分析物象的含义。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以“随着”“越过”“为着”几个词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昙 花 洛 夫 反正很短 又何苦来这么一趟 昙花自语,在阳台上,在飞机失事的下午 很快它又回到深山去了 继续思考 如何 再短一点 (1)请分析本诗中“昙花”与“飞机”的内涵。 【解析】诗人以昙花的自语昭示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在于其精神之魂得以延续并历久弥坚。“昙花”开谢在一瞬间,而飞机的失事也是一瞬间的事情,二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 【答案】昙花开放的瞬间,也正是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二者所含意味类似——短暂。无论飞机失事抑或昙花一现,都意味着生命消逝的时间之短。 (2)诗评家沈奇曾评说洛夫的诗歌有孤绝之美,“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请分点赏析《昙花》的孤绝之美。 【解析】首先理解此题的要求,由“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语言,因此,可从“短”、字数少而精、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等语言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①整首诗短小明快,正合昙花开谢的特点,简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②“短”“苦”“失事”等词含蓄凝练地表现出诗人的哀伤,不铺陈,不繁冗,伤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③诗句言简而意丰,轻逻辑,重意会,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空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 02、提升角度二 ——突破突破情感分析题 答题指津 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第一,看标题辨情感。诗歌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第二,知背景解情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理解全诗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抓诗眼悟情感。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特别精彩的字词。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第四,透过“表象”看情感。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 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第二,析意象、品意境。通过意象(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再扣“意境”,略作分析。 第三,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通过概括来评价观点态度。 3.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模式 (2)答题模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要注意的是,对考查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诗中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 1.阅读康白情的《草儿》,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眙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也,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也,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项是( )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手段。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以及牛的主人役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题目。 赠 内 戴望舒 【注】本诗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所写的一首诗歌。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1)这首诗是赠给妻子的,全诗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抒写了诗人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美丽而又贤惠的妻子相伴一生而感到的无比幸福之情。 (2)诗人总是以“苦涩的诗节”叙写灾难的人生,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却没留下诗行,为此,他深感遗憾。 (3)诗人以比喻和映衬的艺术手法赞美妻子的容颜,把“鬓边憔悴的花”与“明媚的朱颜”联系起来。 (4)诗人愿熏沐着妻子的光彩,寂寂地度过一生,这是直接抒情;“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则是间接抒写感情,含蓄地表现了妻子的内在美。 (1)读标题、注释。不少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能抓住诗歌的感情脉络。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2)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等来分析观点态度。如本题中的写作对象是“妻子”,则要分析抒发了对妻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才能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的注释也交代了写作的背景,便于分析观点态度。 (3)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如本诗中运用了比喻、映衬、直接与间接抒情等来表现妻子的“美”,也可据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捕捉意象,领略意境——突破形象分析两题型
1.提问方式: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题目。
知人论世,多角度品悟,循境解情
第一,要注意评价观点态度的常规方法,如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评技法,做到综合解读。
(1)常见设问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节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