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24-11-06 10:1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79人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想摸索出一种适合不同文体,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作品的教学模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
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探讨,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我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就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句。教师再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平静、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样学生就可以逐层深入,理解文章。即: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过程。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怎样写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如:《泪珠与珍珠》一课,作者的本意是要写亲情,写海峡两岸的关系,但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儿子等相关内容呢?经过逐层引导学生就会理解、明白。即: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可称为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即:语言—→思维—→语言与具体—→概括—→具体。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但研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更轻松容易的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语文教学的氛围更轻松愉悦。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