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深层意蕴的开掘

2024-04-25 07:1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27人

目前的阅读教学在文本分析上大部分处于“浅尝辄止”的浅阅读的状态。这种状态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首先是学生觉着语文学起来简单、没味道,因而产生了轻视语文、厌烦语文的心理。学生的这种心理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教师觉得语文没什么可教——尤其是教现代文。学生、教师产生的这两种错误心理波及开来,就产生了语文教学“婆婆多”的现象,即谁都认为自己懂语文,谁都认为自己也能教语文,谁都以为自己也能对语文教学做“指导”。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教学首先必须重视文本深层意蕴的开掘,从而让学生尝到语文的味道,让旁观者闻到语文教学的味道,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走出“浅尝辄止”的浅阅读的状态,才有可能提高效率,走上“多快好省”的快车道。

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去开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呢?笔者的体会是,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是开掘文本深层意蕴的第一人。说得详细一些,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水平上。教师必须从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出发,广泛搜集各种解读文本的资料,认真研究,综合考虑,把文本蕴含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意蕴全部挖掘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再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首先就能尝到文本的滋味,领略到文本的风采,从而对文本发生兴趣。

其次,从阅读文本本身来看,教师在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时,要善于根据不同文本的体裁特点来挖掘。比如,纪事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着力挖掘事件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记人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着力挖掘人物的一言一行背后所包蕴的深刻的心理暗示和思想意义;状物类的文本,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现形象,获取其背后所蕴含着的深刻的精神意义;明理的文本,要在引导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出“理”所具有的深广的历史内容、哲学含义和心理内容;等等。总之,教师只有从文本的体裁特点出发,引领学生深入咀嚼,用心品味,相信阅读教学的魅力定会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要把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作为自己独立阅读时的一种阅读策略来看待,只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有可能走进语文世界的大门,领略语文世界的精彩精妙之处;否则,课堂上学生学得似乎有滋有味,但到了自己独立阅读的时候,又变得索然无味,如此学习阅读,永远也难走进语文世界的大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本是一块永远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作为读者,只有抱着这种心态去阅读文本,去赏析文本,文本的意蕴才有可能被发掘出来,文本的价值才有可能被发掘出来,文本的魅力才有可能被发掘出来。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读者的身份,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学生如能都抱着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来阅读文本,相信我们的阅读教学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有魅力。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