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明散文《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赏析

2024-04-27 00:5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78人

作者:周鸿

中国从古至今,有三条重要的商贸通道,一条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它从中国的西安出发,向西直抵到欧洲,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开始,成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第二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古代的泉州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向西直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明朝时以郑和下西洋达到顶峰,成为中国与海外进行商品贸易的又一条重要通道;还有一条,就不太为人所熟知,这就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这是一条沟通汉藏两个地区的重要贸易商道,它把中国西南地区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极寒的青藏高原,又把青藏高原的物资运输到汉族地区,成为“推动云南边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从《中国地理杂志》上曾读到过关于茶马古道的有关文章,不过,它只是让我从地理的角度认识了茶马古道,了解了它的路线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但是,《中国国家地理》上的文章更多地是介绍茶马古道的地理状况,那么,在文人的笔下,茶马古道是怎样的呢?

前段时间,读到张亚明先生的一篇散文《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深有感触,反复研读之下,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不揣冒昧写下来。

以前读张亚明先生的西部散文,内容都是着力于西南地区的风景描写,当然不乏也有抒情之类。对于景物的描写,我时常感叹张先生的笔触是那样的细致,又是那样的豪阔粗犷。而这篇《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则一改前几篇散文题材的风格,不是以景来抒情,而是着力于挖掘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通过记叙茶马古道以及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历史与理解,来表达出自己对西南地区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产生的巨大变化的欣喜心情。

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张亚明先生参加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中国地质大调查的采访活动,在西南地区,他不仅看到壮丽的西南风光,同时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与感悟。在《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独特的笔法,给我们捧出一个他眼中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独特的地理景象,作为中华民族一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为西南地区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条古商道,作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见证,自有其非凡的所在。那么,在张亚明先生的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茶马古道所具有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呢?我认为,首先是它别具一格的结构。

《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在整个文章的结构上采用了双纵向的结构。所谓“双纵向”,是指文章的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是从先到后的顺序,按照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思绪发展过程来记叙茶马古道的历史现象;另外一个纵向,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写的内容,采取的是一种大纵深的从古到今的方式,使文章的深度得到充分发掘和扩展。这两种纵向方式的交合交叠,构建出一个宏大的文章格局,使文章的气势得到扩展和充盈,容纳的思想高度更高。写古代茶马古道的历史是一个波峰,写现代的茶马古道的发展又是一个波峰,这两个波峰的构建与挺立,使文章文势有了巧妙的变化,形成了两次大的起伏。交合交叠的方式,犹如山峰的走势一样,给人产生波诡云谲的深刻印象。

《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在重点记叙茶马古道的人文历史时,又采用了辐射的方式,以茶马古道为线索,把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各种历史史实信手拈来,环写出茶马古道和路线、茶马贸易、马帮、城镇的兴起、西南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对外联系和曾经有过的战争等等,体现出散文“形散”的特点,以这种方式来为文章的“神”作好充分的铺垫,融合了自然、社会、人生、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多个角度的历史文化,形成立体的、综合的内容体系,经过联想、勾联、提炼、升华,文章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显得丰厚,充实,就好象是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古代美人,美丽感人。

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些层面去解读《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的话,那还不能完整地理解作品。我觉得,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山写水,写茶写马,写史写今,不是为了给我们罗列一些茶马古道的史实,他着力在于借古写今,力求写出茶马古道历史的文脉,写出茶马古道的底蕴,写出今天商品经济大潮带给茶马古道所在的中国西南的巨大改观和西南各民族在长期封闭以后而发生的巨大变化。由史而今,以史实为基础,发掘出茶马古道不同于其他商路的地方。从史实的思索上升到哲理的层面,闪耀出作者独有的思想光辉。

我们知道,关于人文历史的散文如果止于述说见闻,不能表达出作者的新鲜见解和观点时,我们对这篇文章就只是在阅读一些历史史实、历史传说而已,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感悟。秦牧曾说过:“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要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这篇文章中,我们必须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才能真正地把握、理解这篇文章。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茶马古道,并不局限于在向读者介绍它的历史沿革,而是借古喻今,刻写在今天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茶马古道出现的令人欣喜的变化与进步,同时还在表现出中国地矿人在促进西南变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领略到作者的这个思想观点,才能更好地去欣赏这篇文章。

一篇散文尤其是一篇以人文历史为题材的散文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时候,它除了需要有详实的人文史实外,还需要有深邃的哲理体现出来,这会使文章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在《茶马古道的号角与突围》一文中,说史道今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于作者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在今天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走出封闭,走向富裕,走向世界,走向强盛。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当茶马古道的人们通过马帮把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往青藏高原地区,并通过青藏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建立起联系时,中国的西南才会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推动,产生一个繁盛的时代;而当茶马古道一步步衰落的时候,也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居于末席的商品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强烈冲击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一个国家沉沦于落后而不思变的时候,茶马古道这条著名的商道,也只能沦为只为一些偏远山村的物质供给运输通道。

王尧教授说:“散文从来就应该以个体的方式表现它对公共思想文化领域的关注,这是散文的时代责任。”在张亚明先生的这篇散文中,作为一个在大千世界中行走的一名文学作家,以他个性的经历和个性的情感方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性的话题:中国的西南在今天怎样摆脱落后的状况?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但是在今天呢?虽然有各民族的一些人开始走出西南,奔向沿海开放地区打工去了,这个同过去的一百来年相比,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变化,席卷中国大地的经济大潮是一声响亮的号角,召唤着中国西南地区要发展,要进步,要兴旺,要腾飞,但是,不能靠短视的方式发展,不能靠出卖劳力去发展,而应该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从茶马古道的兴盛中汲取今天值得光大的经验与举措,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来,这才能使西南地区在整个中国的发展格局中“突围”,实现真正的繁荣与昌盛。张先生就是这样在散文中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关注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征,使文章脱离了仅仅是述说史实的低层次,而是把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思想平台,在既关注时代题材的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与阔豪的大气。

散文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可以浪漫地抒发。写风景、写文化,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去尽力表现。但是作为抒写人文历史题材的散文,却应该是理性的、严肃的、严密的,对文史差错引用不实,由此生发的感情与思考,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就会让读者对作者以及作品产生怀疑,影响文章的表现力。但是我们看到,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在文章的构思、结构、层次、先后次序上作者独出心裁外体现了文学家的气质外,我们还看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与写作功力。作者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相当强,从宋朝名士的诗句到普洱茶的起源,从茶马古道的路线到马帮的规模,从经济交流到战争史实,从古到今,所引用的史实表面上是信手拈来,却真实可信,实际上这是作者文学素养的充分体现,语气在娓娓叙说当中却满含深情,文笔收放自如,文章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俄国的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讲话》中指出过,“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对时代、对历史的现代性的关系中,在艺术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对他的生活,性格以及其他等等的考察也常常可以用来解释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忽略掉艺术的美学需要本身。”从张亚明先生一贯的写作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极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为党歌哭,为民击节”,一直是以社会发展、民生疾苦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因此,在这篇文章中,也同样体现出他关心国计民生的胸怀:他对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给予关注,这就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时代的前沿吗?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