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之赵蒙生:原型到底是谁?当年高干子弟一样奔赴战场

2024-04-26 05:52 来源: 知识窗 本文影响了:13439人

毫无疑问,在当代反思文学作品中,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必定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热播后,在全国观众中普遍引起了反思和最广泛、最激烈的讨论。

01、作者李存葆把自己的灵魂和连长梁三喜融为一体,并把胸中燃烧的家国情怀在战场上美丽的绽放

不管这个猜测对不对,我反正一直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话,更深知文人风骨能够在其小说塑造的人物中若隐若现。

就像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一样,他一定是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虚构人物之中,才会思如泉涌地创作出如此之多的大侠。

李存葆先生出生在山东农村,而小说中的梁三喜也是出生在山东沂蒙老区;李存葆先生面色黝黑又红润,小说中的梁三喜也是个红黑脸庞的汉子;李存葆从小家境贫寒,梁三喜牺牲后留下了欠账单……

他们俩从家境出身和外形上酷似。

还有一点,李存葆先生是1964年入伍的老兵,1979年2月自卫反击战爆发以后不久,他就以济南军区创作员的身份到参战部队32师采访。

他和梁三喜都是军人,因此才能把自己的灵魂在血与火中与其融为一体,并以军人的生命为代价,礼赞自己伟大的祖国和捍卫人民的生命安全。

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获悉的一个个豪情壮志的战斗故事,让李存葆这个老兵的心中才升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

1982年6月,他洋洋洒洒十几天,一篇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就横空出世了。

两年以后,以他本人为编剧的同名电影上映。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幅万人空巷的观影画面,呈现在当年国人的眼前……

02、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所带来的人性穿透力,对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们来说,不亚于一场对国人狂风暴雨般的灵魂净化和精神洗礼

人们在电影中惊讶地看到,这部电影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几乎都打破了以往对英雄定位的塑造。而且,剧中也在深刻地揭露军队内部的问题和伤疤,并敢于在剧情中透射出长年政治运动所带了的恶果。

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反思文学作品,是因为剧中人物的个性冲突,还有对战争的思考和人性的揭露,也有长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势下所导致的军备荒废,更有国力弱小情况下的生命卑微。

但是这一切不利因素,没能阻挡住一群有崇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的军人,他们甘愿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并集体唱响“血染的风采”这首用战士热血铸就的胜利凯歌。

这部电影,让以往那些热衷于“斗争”的人突然发现,原来像梁三喜这样的国家英雄,不但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竟然还留下了带血的620元欠账单。

剧中那个可爱的、热衷于学习讨论《战争论》,并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座右铭的战士“小北京”,却因为“批林批孔”时期生产的几枚臭弹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还有敢作敢当的副连长靳开来,他为了让全连官兵吃上甘蔗而违反了纪律,结果被地雷炸死后却不能立功。

更有赵蒙生,一个高干子弟在战争到来前,竟然搞起了可耻的曲线调动……

在以往的战争剧和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式的完美英雄,还从来没有刻意塑造过哪怕是一个有瑕疵的英雄形象。

正因为如此,当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播出以后,就如同把一块巨大的石头扔进平静的水面,马上就在全国老百姓的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

这个涟漪,让观众们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达到了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程度。这就是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强大冲击力。

03、赵蒙生有没有原型?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个迷。

前几年有人举报称,李存葆笔下赵蒙生的原型是罗y将军,因为罗在自卫反击战到来以前,从一名驻边境的部队战士调到了内地上大学。

但是,罗y将军多年前就予以否认,还表示自己上大学那年是1978年2月,当时根本没有爆发战争的任何征兆,直到一年以后的1979年2月才开始自卫反击作战。

不管谁的话属实,但李存葆先生没有具体说,就不能证实原型人物是谁。

不过,当年有没有赵蒙生这样的人呢?我个人认为一定会有。

不过,李存葆的高明之处,正是通过梁三喜替赵蒙生牺牲这一塑造高大完美英雄形象的方式,把赵蒙生从一个贪生怕死、极端自私的纨绔子弟,最终蜕变成一个勇敢担当的合格指挥员。

这既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期盼,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升华。因为,在那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中,更多的是无怨无悔、慷慨赴死的中华好儿男,这才是值得后人永远缅怀和继承的主流精神。

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少许灰尘,终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之中,不值得他浪费太多的笔墨。

04、当然,作者不屑于说出原型,并不是容忍这种人的存在,而是把自己心中隐藏的愤怒,通过剧中人物的激烈反应表达出来

如果网友们看过这部电影,就应该记得赵蒙生到三营九连以后,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对他的反感和激烈的语言讽刺。

来,让我们一起看看:

当九连接到奔赴前线的命令,此时赵蒙生恰好受收到了回后方的调令,当一直容忍赵蒙生的梁三喜看到调令后大怒:

“奶奶个娘!你可以拿着盖着红印章的调令滚蛋,我可以请求组织另派一个指导员来。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你不会不知道你穿着军装。现在,你正处在一道坎上,上前一步还好说,退后一步你是个啥?”

接着,梁三喜看着犹豫中的赵蒙生,又深情地说:“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当看到这句对白,小编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是啊,这个国家是我们农家子弟的,可也是你们高干子弟的,难道你们就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了?

剧中暴跳如雷的靳开来火力全开:

“奶奶的!只要是共产党坐天下,这个老娘们要胆敢在部队上前线时把她儿子调回去,看我靳开来不自费告到北京去!”

“奶奶的!说一千,道一万,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

剧中正义的雷军长代表国家层面,并当着奔赴前线的官兵愤怒地发言:

“奶奶的!走后门?她竟敢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我在电话里把她臭骂了一顿,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走后门,没二话,我雷某要让他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这些严厉抨击和挖苦的台词,掷地有声!此时坐在台下的赵蒙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这是作者对此等逃兵行为的鞭挞和批判,更是对这种行为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审判。

05、事实上,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有很多高干子弟敢于奔赴沙场,有的还争先恐后地抢着“走后门”去前线

剧中“小北京”牺牲后,观众直到结尾部分才知道,原来“小北京”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雷凯华,这也成为许多观众唏嘘和流泪的情节。

事实上,雷凯华的原型是160师师长张志信的儿子张力。中越战争打响后,张师长就利用手中的“特权”把本来没机会到前线的儿子调到了前线。

在战斗中,作为侦察班长的张力在掩护战友中身负重伤。牺牲前,张力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请转告我的爸爸,儿子没给他丢脸!”

至此,战友们才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

现实中,像张师长这样的人还有41军参谋长曲奎,他也是通过特殊手段把刚入伍一年的儿子曲宁江送到前线,年仅18岁的曲宁江也光荣牺牲了。

还有41军副军长毛余的儿子……

说实话,这些高干子弟都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他们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是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才争取到奔赴前线的机会,这样的高干子弟同样是国家的英雄和希望。

这个后门,走的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