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题高分策略

2024-05-03 05:2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89人

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全国卷都是使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找出诗歌选项中错误的一项,赋3分。设误项的特点如下:①相关的文化知识教材中出现过的或者大家日常生活中应该熟知的。②在阅读文本中的前后文中有相关解说(暗示)的。③错误比较明显,能够通过对相关词语的理解辨析出来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面较广,复习备考时要关注教材出现的、生活中常见的的这些知识,并从细处把握其内容。解答这些题目时,要注重对词语出现的语境的意思认真分析,从前后文的内容中把握选项对文化常识解释的正误。

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

【例题1】(2018·全国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四点:①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或者这个词语在具体的文中体现的意义,②阅读文本中这个词语前后语境对这个词语的解说或相关其它内容,③从构成词语的每个词(字)的意思分析选项的语句表述的意思等。A项,“豪右”,①教材中有“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可以回忆课下注释内容: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由此判断,解释正确。②从语境的角度分析,从“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分析,能够明确“豪右”应该是豪族。③分析“豪右”两个词语,“豪”的意思有“强横的、有特殊势力的”、“右”的意思有“古代称等级高的”,从两次字的意思的角度也可以判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也是正确的。B项,“顿首”,①教材中有“”“修顿首再拜(《与高司谏书》)”,意思是书信中表示尊敬对方的敬辞。②语境中,“宠顿首谢曰”,从“谢”考虑“顿首”,应该是一种礼貌的动作;③“顿”是“叩”的意思、“首”是“头”的文言词语,由此可以看出,“顿首”有一个意思应该是“叩头”的意思。C项,“茂才”,①教材中,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阿Q正传》)”;②从语境“州举茂才,除温令”可以猜测“茂才”应该有“生员、秀才”类似的意思;③这是专有名词,拆分词语得不到“茂才”的整体意思。D项,“京师”,①教材中出现的比较多,如“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②文本中,“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可以推测是地名;③拆分词语,“京”指京城、“师”指一国的首都。如果联系现代汉语,比如“京师大学堂”等,可以知道现代也可以称“京师”。

【答案】D

【例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B.神宗是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使用的名号,有别于用以褒贬善恶的谥号。

C.夏指西夏,是曾与北宋对峙的政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之为“天狼”。

D.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解析】A项,把握“进士”的文学知识,要注重积累与“进士”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科举考试(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殿试(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等,由此可以知道选项的错误原因。B项,把握“庙号”的内容,要注重相关内容的把握,比如年号(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尊号(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谥号(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追赠( 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等。C项,“夏”作为一个国家,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积累这个文化知识,还要注重把握与之同时代的“宋代”和“蒙古”的相关情况。D项,把握“知”这个职官名,要理解与“知州”相关的知识,比如“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答案】A

【例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服阕,按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左迁,指降职或贬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D.歃血,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

【解析】A项,要积累与“御史”相关的一些职官名,比如尚书(职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侍郎( 职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仆射(职官名,秦时设置,因古时重视武官,用善射的人掌理事物,汉以后各朝都据秦法而有此官。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职任)等。B项,注重积累与“服阙”相关的文化常识,比如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服丧(自己的长辈或平辈亲属等死后,遵照礼俗,在一定的期限内带孝,表示哀悼)、丧服(居丧所穿的衣服,分为斩衰、齐衰、小功、大功、缌麻五种,以亲疏为差等)、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或职员)等。C项,注重把握升降官职的词语,比如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迁、转、调、徙、补、改、兼、署、权、黜、罢、免、夺、去、乞骸骨等。D项,从成语“歃血为盟”的意思“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分析,选项的解释正确。

【答案】B

【通关方略】

1.联系教材内容。对选项给出的词语,要联系学过的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此把握词语的意思。比如【例题1】中的“京师”“豪右”“顿首”等。

2.联系相关内容。对选项中的词语的解释,可以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些词语的把握来判断。比如【例题2】中的“进士”“服阙”等。

3.注重结合语境。词语出现的语境可以推断词语的相关意思。比如【例题2】中,“服阙”的语境是“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从文中看,其父去世,他回家服丧,后来被重新起用,从一般知识判断“起用”前要服丧期满,由此可以知道“服阙”的具体意思。

4.注重拆分词语。对无法联系其它内容的词语可以通过拆分词语,从构成这个词语的词的意思的角度发把握。比如【例题3】中的“左迁”,可以通过分析“左”代表的地位低下以及“迁”的“调动官职”的意思判断。

【知识积累】

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1.称谓。称字、称号、称谥号、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地等。

2.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鼎甲、庠序、太学、学官等。

3.地理。九州、中原、六合、江河等。

4.礼仪。伯仲叔季、牺牲、太牢、少牢、家祭、揖让、长揖、拱、稽首、九拜、冠礼、斋戒、膜拜、折腰、六礼、三族、五服等。

5.历法。分野、昴宿、参商、壁宿、流火、北斗等。

6.官职。爵、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上卿、大将军、参知政事、军机大臣、枢密使、左徒、太尉、大夫、士大夫、长史、侍郎等。

7.文史典籍。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文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

古代文化知识的推断

【例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A.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解析】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推断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从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语的意思,一是拆分词语后得到的词语的意思。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的整体意思和“下”字分析,“诏狱”有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与皇帝相关、“狱”有监狱的意思。由此判断选项的意思,可以判断正确。B项,①从“杖四十,夺俸两月”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有剥夺的意思、“俸”有俸禄的意思,即夺取俸禄。选项解说正确。C项,①从“进兵部右侍郎”分析,“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②拆分“兵部”,“兵”与士兵有关、“部”是单位部门的意思。由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知道“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D项,①从“万历中,再存问”分析,词语有慰问的意思;②拆分“存问”,“存”有问候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由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知道词语的意思有“慰问”的意思。但这个选项中的“进行请教”有误,这个内容可以从“宗皋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等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

【答案】D

【例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几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担任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解析】A项,①语境上,从“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分析,徐羡之等人不服从朝廷领导;②拆分词语,“篡”有指臣子夺取君位的意思、“虐”有残暴的意思。综合分析,词语的意思就是做事残暴有夺权的的言行。B项,①语境上,“便应朝服顺流”分析,词语的意思应该有朝拜的意味;②拆分词语,“朝”指朝廷、“服”指服装,加上这是到彦之给皇帝说的话、结合前文可以判断词语的意思应该是朝拜、议政等意思。C项,①语境上,“将加开府”,能明确与官署相关;②拆分词语,“开”有开始、开展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起来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D项,①语境中,“复封邑,固辞”,可以知道词语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②拆分词语,“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词语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但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的“所有权力”错误,应该是征税这个权力。

【答案】D

【例题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D.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解析】可以通过拆分词语,把握词语的意思得到答案。A项,“释”有解开、脱去的意思,“褐”指颜色、特指穿褐色衣服的平民;联合起来分析,即脱去平民的衣服,以此形容开始做官。B项,“干”指类似盾牌的武器、“戈”指类似矛的武器,选项对“干”的解释错误。C项,“近”指亲近、近旁,“侍”指侍卫。D项,“别”指另外、“驾”指车。但作为职官名,其有着本身的意思,拆分不能完全判断其正误,还需要通过对相关职官名的把握来判断。

【答案】B

【通关方略】

对古典文化知识正误的判断,主要靠复习备考时的大量积累,但在考场上如果没有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就需要通过词语出现的语境和拆分词语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

1.分析语境,把握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重把握具体的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18年全国卷3中的“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从原文的“洗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分析,选项解释“御名”是皇帝的名字是正确的,同时后面的解释是一般生活常识。

2.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词语的意思,但从每一个词语的意思的角度能够把握词语本省的意义的正误问题。比如2018年全国卷3中的“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前”有前任的意思、“尹”是职官名,如果联系语境,把“前尹”解释为开封府前任府尹没有错误;但联系“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京师的地方长官)”的意思看,选项在这个方面有误。

提升演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熙”是年号,即帝王纪元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但主要是指率军皇帝的驻地办事处。

C.“诣阙”意思是到朝廷去。这里的“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以此借指朝廷。

D.“太师”官名,西周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是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1.B【解析】B项,不是率领军队的皇帝的办事处,是指“军事长官”的办事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

B.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乡试及格后称进士。

C.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设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郎。

D.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隋唐改称为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2.B【解析】B项,“明清时乡试及格后称进士”错误,应该会试(殿试)及格的人。举人进京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得中的称为进士,会试得中第一名的称为会元,廷试(又称殿试)得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筵指讲经、讲学的处所,文中指天子的经筵,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有时可能当廷被杖死者。

C.削籍,是革职。“籍”,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文中指黄尊素被逆党弹劾而去除官职。

D.驾帖,在明代锦衣卫逮捕人先请求皇帝许可并签发公文,锦衣卫就可以执之去捉人。

3.D【解析】D项,驾帖,明代秉承皇帝意旨,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B.主簿,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时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C.九锡,古代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指珍贵的。

D.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太庙夏时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明堂。

4.C【解析】C项,“‘锡’指珍贵的”错误,“锡”同“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即《春秋经》,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纪传史兼历史散文集。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有轴的字画。

D.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后泛指外族首领。《塞下曲》有“单于夜遁逃”。

5.A【解析】A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