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愔(yīn)字方回。性至(副词,极其,很,非常。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当君主不施行仁政,处于“失道”状态时,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自己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孝,居父母忧(指为父母守丧。居忧:与“居丧”意思相近,指处在守孝期间,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根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无论担任何职,从得知丧事之日起,须辞官回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就是丁忧。“丁”有遭逢、遇到之意,“忧”指居丧,所以古代的“丁忧”即遭逢居丧),殆(几乎。例:苏洵《六国论》:“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在扬州城下,进退不能自主,几乎等于送死)将灭性(指因过度哀伤而损害身体,甚至失去性命)。时吴郡守阕(通“缺”,空缺。例:郦道元《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少,不宜超莅(lì,治理,掌管。例:《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想要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并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悠闲从容的样子。例:王安石《石门亭记》:“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百姓并不是没有诉讼之事,但如何能够让百姓停止纷争、安心休息,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呢?),颇称简默(简约沉静,不多言语),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超脱世俗)之风。及帝践阼(jiàn zuò,亦作践胙 、 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即位,登基。.践,履踏。阼,阼阶、主阶。例: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是岁,嗣天子践祚而理。”——这一年,继位的天子登上皇位开始治理国家),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古代官员因年老请求退职的谦辞,意为“使骸骨归葬故乡”。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张衡通过上书的方式向朝廷提出退休的请求。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告老、请老、解官、乞身、乞骸骨、移病、谢病、悬车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因居会稽。三子:超、融、冲。超最知名。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zhuóluò,卓越,突出)不羁(不受约束),有旷世(超出当世)之度(气度,胸怀),交游士林,每存(存心,注重)胜拔(选拔优秀的人),善谈论,义理(道理,这里指玄学义理)精微(精深微妙)。愔又好聚敛(聚集财富),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任凭。例: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我有什么可怕的?穿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bì,征召。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为征西大将军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①,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不明白,不了解)于事机(事情的关键、时机),遣笺(jiān,书信)诣(前往,送达。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后汉顺帝永和初,诣京师,再迁为太史令。”——东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来到京城洛阳,又被升为太史令。蒲松龄《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成名强撑着病体,拿着图纸前往寺庙后方)温,欲共奖(辅助,扶持)王室,修复园陵(帝王陵墓,这里代指国家基业)。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陈述,诉说)老病,甚不堪(不能承受)人间(指世俗事务),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心怀)不轨(越出常规的事,多指叛乱),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chī,姓)生可谓入幕之宾(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研商的人。幕:帐幕。宾:客人)矣。”
既而(不久。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毛一鹭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超就温宿,曰:“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例:唐·元稹《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我知道您如果有问题要询问,那么在山林之下,我就像是一只富有智慧的灵龟,能够提供解答)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指废黜旧君、拥立新政的权力行为)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天下,整个世界。例:贾谊《过秦论》:“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像用布包一样囊括天下,像装口袋一样装起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和野心),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死。例:司马光《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
材料二:
郗超虽为桓温腹心(亲信,核心成员),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知:使动用法,让……知道,这里指郗超向父亲郗愔隐瞒自己参与桓温谋逆之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付:交给。门生:学生,门客),曰:“本欲焚之,恐公(这里指父亲)年尊(年高,年龄大),必以相伤(因悲伤而伤害身体)为毙(倒下,这里指病重)。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代词,这样。例:《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同样是被逼迫的,丈夫您这样,妻妾我也是这样。晋·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内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以指(按照他的意旨。以,介词,按照。指,通“旨”,意旨。例:《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他的文章描述的事情是小的方面,但文章的意旨非常重大)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往来,指书信往来)密计(秘密计划)。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复哭矣。若(像。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身边)方回者,可谓忠臣矣,当与石碏(shíquè,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因大义灭亲而闻名)比。然超谓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则不从温矣。东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
[注]①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②石碏:春秋时卫国人,能大义灭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废F立G超H始谋也。
答案:B D G
(即断句为: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
解析:
1. “温既素有此计”:“此计”指代前文桓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的谋划,“素有此计”是完整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B处)。
2. “深纳其言”:“纳其言”指采纳郗超的建议,“深”为副词修饰“纳”,结构完整,其后断开(D处)。
3. “遂定废立”:“废立”指废黜旧君、另立君主的大事,是“定”的宾语,且“遂”表承接,其后“超始谋也”是对“废立”谋划者的补充说明,故“废立”后断开(G处)。
方法指导:
断句核心技巧:
1. 抓谓语动词与结构:
找到句子的谓语(如“有”“纳”“定”),明确主语(桓温)和宾语(“此计”“其言”“废立”),谓语前后若结构完整,可断句。
例:“温既素有此计”中,“有”是谓语,“此计”是宾语,句意完整,后断开。
2. 辨虚词与逻辑关系:
“遂”“乃”“因”等虚词常表承接,其后可停顿;“也”作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前可断句(如“超始谋也”)。
3. 结合上下文语境:
材料一中,桓温早有“不轨”之心,郗超献策后,“定废立”是其行动,“超始谋也”点明郗超是主谋,需结合前文情节判断断句位置。
实战步骤:
① 先划分主谓宾结构,确定动词与宾语边界;
② 用虚词(如“遂”)和语气词(如“也”)辅助断句;
③ 代入上下文,检查断句是否符合人物行为逻辑(桓温采纳建议→决定废立→郗超主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
A项:材料中“殆将灭性”的“殆”意为“几乎”。《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为“疑惑”。二者意思不同,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愔暗于事机”的“暗”意为“糊涂、不明白”。《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为“轻声地、悄悄地”。二者意思不同,B项正确。
C项:材料中“欲共奖王室”的“奖”意为“辅助、扶持”。《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的“奖”意为“激励、奖励”。二者意思不同,C项错误(此为正确选项)。
D项:材料中“门生以指呈之”的“指”通“旨”,意为“意旨、意图”。《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通“旨”,意为“意图”。二者意思相同,D项正确。
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辨析技巧:
1.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义,判断词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如“奖王室”中,“奖”与“王室”搭配,应取“辅助”义,而非“奖励”。
2. 联想迁移法:联系教材中已学过的同字例句,对比含义。如本题需熟悉《出师表》《琵琶行》等篇目的实词注释。
3. 通假字识别:注意词语是否为通假字(如“指”通“旨”),可通过读音或字形推断。
4. 词性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主语、谓语、宾语)判断词性,进而推断含义。
备考建议:
①积累教材中高频实词的多义项,建立“一词多义”知识库。
②强化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结合语境分析词义的能力。
③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加深记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愔极为孝顺,为父母服丧,悲痛欲绝。为官悠然自处,颇为简静安宁,和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一样都有超凡脱俗之风。
B.郗超少年时卓越超群,不受约束,交游广泛,他的父亲曾打开家中库房,任郗超随意取用,结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钱财全部散给亲戚故旧了。
C.郗愔曾给桓温写信,郗超取信阅毕,不认可父亲书信中的主张,便撕毁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说父亲年老多病,应予闲官休养。
D.郗愔原先并不知道郗超曾与桓温图谋不轨,郗超去世后,郗愔悲痛成疾,在看到郗超与桓温白密计后,十分愤怒,从此不再为他的去世而落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14.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