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2025-07-01 19:2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3人

文言文断句,也称句读,是阅读和理解古文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文意的把握。一、 利用外部语言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标志,可以作为断句的重要参考。根据词性及句子成分断句

1.1. 名词与代词的定位:

1.1.1. 寻找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名词,以及人称代词(如:吾、我、予、余、朕、尔、汝、若、乃、子、君、其、彼等)、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奚、胡、恶、安、焉等)、指示代词(如:此、是、斯、兹等)。

1.1.2. 这些词如果作主语,其前通常可以断句。

* 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化用《道德经》开篇)

* 分析:“老子”是人名,作主语,其后“曰”引导内容,可在“老子曰”后断。后半句“道可道”的第一个“道”是主语名词,“名可名”的第一个“名”是主语名词,其前可断。断句为:“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1.3. 如果作宾语,其后通常可以断句。

1.1.4. 注意人名在文中首次出现多用全称,后续可能只用名。

1.2. 动词与形容词的定位:

1.2.1. 动词和形容词常用作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找到它们,再结合其前的主语、状语和其后的宾语、补语,可以帮助判断句子的起止。

* 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苏轼《前赤壁赋》)

* 分析:“有”是动词作谓语,“倚歌而和之”中的“倚”和“和”是动词,“呜呜然”是形容词性结构作谓语。可在“客有吹洞箫者”后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再在“倚歌而和之”后断,“其声呜呜然”另起一句描述声音。断句为:“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关注对话标志词断句

2.1. 识别引述动词:

2.1.1. “曰”、“云”、“言”、“谓”、“道”、“问”、“告”等动词常常引导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其前或其后往往是断句之处。

* 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 分析:“谓”是引述动词,其后是孔子说的话。第一个“也”是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也”也是句末语气词。断句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2. 厘清对话层次:

2.2.1. 要分清对话的问者、答者以及对话的具体内容,避免将不同人的话语混淆。

2.3. 注意“曰”、“云”的特殊用法:

2.3.1. “曰”有时表示“称为”、“叫做”,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所谓”的“谓”(与“曰”义近),后面紧跟称呼的内容,不宜断开。

2.3.2. “曰”、“云”有时作句首或句中助词,无实义,如“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处“云”后是引文,其前可断。利用虚词的功能断句

虚词在句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是断句的得力助手。

3.1. 句首发语词:

3.1.1. 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苟等。这些词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应断句。

*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 分析:“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后引导一句。“也”是句末判断语气词。后面“一鼓作气”等是具体描述。断句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2. 句首时间词:

3.2.1. 如:时、顷之、向之、未几、是时、昔者、须臾、曩者、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这些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句。

*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分析:“庆历四年春”是时间状语,其后可断。“越明年”也是时间状语,其后可断。断句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3. 句末语气词:

3.3.1. 如:也、矣、焉、耳(陈述句末);与(欤)、邪(耶)、乎(疑问句末);哉、夫(感叹句末)等。这些词的后面通常是句子的结束点,应断句。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 分析:三个“乎”均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实表感叹),其后应断句。断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3.2. 特别注意:“也”、“乎”、“焉”、“与”等词并非都作句末语气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此“也”表句中提顿,后不断。

3.4. 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位于句首时):

3.4.1. 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当它们位于句首或引导一个问句时,其前一般断开。

* 例:“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离骚》)

* 分析:“何”是疑问代词,引导疑问句,其前可断。断句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3.5. 复句关联词:

3.5.1. 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这些词常连接分句,其前往往可以断句。

*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范仲淹《岳阳楼记》)

* 分析:“然则”是承接上文的关联词,其前可断。“耶”是句末疑问语气词,其后断。“欤”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断句为:“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3.6. 复音虚词的完整性:

3.6.1. 如:是故、是以、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何其、于是、虽然、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得无、向使、纵使、虽然、假使、而况、至若、岂非等。这些复音虚词作为一个整体,中间不可断开,其前一般需要断句。

*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以君子不恤己之不当而恤人之不己知也。”(化用《荀子·劝学》及《说苑》)

* 分析:“是以”是复音虚词,表示“因此”,其前可断。断句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以君子不恤己之不当,而恤人之不己知也。”

3.7. 句中连词“而”:

3.7.1. “而”连接词或短语时,前后联系紧密,一般不断。

3.7.2. “而”连接两个分句,特别是表转折且后一分句较完整时,其前常可断句。

*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 分析:两个“而”都连接两个分句,表转折或递进,其前可断。断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8. 句首谦敬辞:

3.8.1. 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愚以为等。这类词常出现在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句。

*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 分析:“臣”是自称,位于句首,其后引导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与“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并列结构。断句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辨识特殊句式辅助断句

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结构,从而准确断句。

4.1. 注意句式对仗与排比:

4.1.1. 古人行文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结构相似或意义相关的整齐句式。根据这种对称性,可以辅助判断断句位置。

*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 分析:前后两句结构高度相似,形成对偶。可在第一句的句末语气词“焉”后断开。断句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2. 识别典型句式:

4.2.1. 判断句:如“……者,……也”(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乃”、“即”、“则”等标志词。

4.2.2. 被动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此处的“为天下笑”是被动句。

4.2.3. 固定句式:如“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何以……?”是固定疑问句式。二、 无明显标志时的断句方法(更侧重语意理解)当外部语言标志不明显时,需要更多依赖对文意的理解。抓住谓语中心词

1.1. 以动词/形容词谓语为核心:

1.1.1. 文言语句多以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为中心展开。找到谓语,就能大致区分出独立的句子单位。

*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分析:“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分别是各分句的谓语或谓语核心。根据景物描写的层次,可断句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2. 注意复杂谓语结构:

1.2.1. 要能识别兼语句、连动句,避免在这些紧密结构中误断。

*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 分析:“夜驰之沛公军”是连动结构,“私见张良”也是连动结构,“具告以事”是进一步的动作。可根据动作的阶段性断句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借助上下文语境理解

2.1. 通读上下文,把握大意:

2.1.1. 断句前先通读待断句的语段及其上下文,对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2. 结合语境推断:

2.2.1. 对于记叙文,要理清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脉络。

2.2.2. 对于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逻辑。

2.2.3. 特别注意待断句部分前后句子的意思连贯性和句式特点。

*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分析:根据语意,“于是余有叹焉”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古之人观于……往往有得”是阐述古人的情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解释原因。断句为:“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三、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步骤(建议)初读感知:通读全段,初步了解大意。寻找标志:仔细查找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各类虚词(发语词、语气词、关联词等)和特殊句式作为断句的初步依据。分析结构:划分句子成分,理清句间关系。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确保断开后的各个句子意义完整、连贯。核查调整:对初步断句结果进行复核,看是否通顺,有无歧义,是否符合文言表达习惯。总而言之,文言文断句是一个综合运用字词知识、语法规则和语感的过程。多读多练,熟悉常见的语言标志和句式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是提高断句准确率的关键。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