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全攻略,搞定这一篇,文言翻译满分

2025-11-12 14:1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人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 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 重点和难点。

1762915927452056.jpeg

0 1

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 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 以动词居多 ,其次是 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赋分点二 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 副词、连词、介词、助词 等。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 

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

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不必译出。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赋分点三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0 2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直译:

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

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文言文意译点拨

(1)比喻的翻译

明喻,译为“像……一样”。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可译为“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如“纵一苇之所如”的“一苇”可译为“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2)借代的翻译

借代部分应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

如“沛公不胜杯杓”中“杯杓”代指酒力。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互文在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一起上了船”。

(4)婉辞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项陆海云尔“引用了钟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03 文言文翻译“六关注”

文言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关注”,防范“6失误”。

关注一 留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1)人名、地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爵位名、书名、官职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2)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是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关注二 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替换 文言词语。

(1)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 也。(《师说》)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如“沛公居山东时”,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其中“距”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接纳,译为“进来”。

(5)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例如,“渔樵于江渚之上”,译为“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关注三 调

所谓“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还要深”。

关注四 删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

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 “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关注五 补

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关注六 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

如:

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可译为“坚固的城池”。

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

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04 真题示例(附答案解析)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 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 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 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先练习翻译,再看答案解析

【答案】

(1)他如果返回晋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

(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 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 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弟,必王四海;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文子,即计然,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2)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

先练习翻译,再看答案解析

【答案】

(1)我想用奖赏一人而使众人都得到勉励,惩罚一人而使众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2)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人民都能视死如归,人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仁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劝”,勉励;“百”,众人;“惩”,警诫;“奈何”,怎么办。

(2)“所以”的意思,指“是因为”或“是……的原因”;“必死”,视死如归;省略句,“必死”之前补充省略的“人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百姓,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百姓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做到明察是非,顺着常理行事。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人自然就会信服了。”文王询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戒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而使众人都得到勉励,想罚一人而使众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太公回答说:“凡是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奖赏守信,惩罚坚决执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没有不潜移默化受到勉励警戒。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人呢?

材料二

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人民都能视死如归,人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信义,信义所以能为人民所奉行,是因为有威力来保障。因此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宣扬,用法纪等“武”的办法统一行动,因此而必得民心,(得民心而民必为其赴死)。畏惧和大义并行,因此就必能变得强大。白刃交战,箭矢和石块如雨,而战士仍能奋勇争先杀敌是因为奖赏有信处罚明确。君主视百姓如弟,必能称王于天下;百姓对待君主如兄,天下必能医正。因此(拥有)上义的君主对内完善其政务,以积累其德行,在外堵塞邪恶,来明察其形势。详审其劳苦安逸的程度,以了解其饱情况。战斗的如期而来,战士都能视死如归,是因为恩情深厚啊。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