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断句高分策略

2024-05-03 07:4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69人

【考情分析】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高考对句读的考查集中在两类题型:一是主观题,要求给具体的语句断句;二是客观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断句最恰当(准确)的一项。

就全国卷来说,2019年三套卷的九个错误选项停顿点的设误方式有:

(1)误解倒装句式。比如全国卷1中的D项,"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于郡中"是介宾短语倒置,应该属于上句;设误项故意在"闻"的后面停顿,让"郡中"作为下一句的主语的定语。

(2)混淆句子成分。比如全国卷1中的A项,"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吴廷尉"是"为……守"的主语;设误项故意把名次"吴廷尉"作为上句的宾语。

(3)误解词语意思。比如全国卷2A项,"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少"是名词、年少,"有"表存在的动词、拥有;选项故意把"少"理解为"拥有的少"。再如全国卷3C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则"是副词、就是,"是"是代词、这件事,"弃"动词、放弃,"则是弃卫"是一个完整的短语;而选项故意把"是"当做上句中"用"的宾语。

(4)误解连动成分。所谓"连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意思是说一句话中有一组由一个主语发出的几个动作,这些动作之间有着先后、方式、目的的不同。比如全国卷2中C"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主语"王"的动作有"不听""用""杀"等,其中"不听用鞅"是一个动词整体、"杀"是后一动作;选项故意吧"不同""用鞅"来个联系紧密的动作分开,造成停顿点错误。

(5)拆开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如全国卷3的D项,"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战胜之名"是一个偏正短语,"战胜"是修饰限制语、"名"是中心词;选项故意吧中心词"名"放到后一句中。再如全国卷3A项,"则是弃卫鲁/君疑之","鲁"是"君"的定语,是修饰限制语;而选项故意把下句的定语"鲁"与上句的"卫"放到一起做上一句的宾语。

从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复习文言断句,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句意入手,把握语句意思。解答断句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把握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言文的词语意思等,能够正确翻译语句。

(2)从语法入手,确定句子成分。从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句"(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这个完整的句子的定语前、宾语后才能停顿,那么在判断断句正误时就可以根据语法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上,可以从谓语入手,一般担任语句谓语的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谓语是动词承担,并且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那么就要找到这个动词的主语、宾语;如果这个语句没有状语后置现象,那么主语前、宾语后就可以停顿。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承担,加上没有状语后置现象,那么这个谓语后就可以停顿。

(3)从词性入手,确定中性词语。分析词语的词性,除了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停顿点外,还可以分析偏正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的问题,无论什么情况下,修饰限制语后或中心词前是不能停顿的,这就可以判断选项中停顿点正误。

(4)从句式入手,确定倒装成分。要关注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比如状语倒装句,语句的停顿点只能是主语前(如果语句没有主语,停顿点应该放在谓语或谓语修饰限制语前)、状语后。主谓倒装句,停顿点应该在主语前后(或者谓语前后)等。

重点 常见断句标志

1.表人物、事物词语。意思是表示人物、事物等的词语。比如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敬谦辞(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先生等)、代词(吾、余、予、尔、汝、彼、此、其、斯等)、表敬副词(窃、请、谨、敢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些词语一般承担主语、宾语或者定语等。如果确定了这些词语是主语、宾语或者主语的定语,加上语句不是状语后置句,那么就能够确定主语或者主语的定语前、宾语后要停顿。

【试题1】(2019·全国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解析】这个题目中,专有名词有"洛阳""谊""郡(中)"、"吴廷尉""(河南)守""门下"等,确定了"谊""郡(中)""门下"是宾语,可以判断这些词语后应该停顿;确定"吴廷尉"是主语,"吴廷尉"前面要停顿;"洛阳"是主语"人"的定语,"洛阳"前要停顿等。

【误区警示】

表人物的词语除了专有名词外,还有敬谦词、表敬副词以及人称代词等,表事物的词语多是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这些词语都可以做主语,但专有名词、代词等还可以作宾语或定语等,所以用表人物、事物的词语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时,要关注这些词语在语句中的成分,不能看到这些词语就认为是主语、宾语或定语。

【试题2】(2019·湖南百所重点名校高三大联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准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解析】可以从判定专有名词"帝""节度留后""灵耀""师"等担任的成分,以此判断停顿点。"帝""灵耀""师"指主语,前面要停顿;"节度留后"是宾语,加上后面的内容不是这句话的状语后置,"留后"后要停顿等。

【得分技巧】

1.多种手法结合。判断语句停顿点的正误,除了用表人物、事物的词语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把握语句的意思来判断,所以至少这两种手法要密切结合,特别是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停顿点时,更要从意思的角度入手。

2.具体分析问题。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能认为一种方法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试题1】中的"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句,可以从语句意思的角度、从动词谓语的角度、从专有名词"郡中""吴廷尉""河南守"等角度分析等。

2.表对话词语。表示对话的词(曰、道、言、云、述、夸、辩、叙、颂、谈、说、讲、喊、叫、呼、吟、读、问、答、训、斥、责、骂、吼、劝、告、话、赞、论等)的后面一般要停顿。

【试题3】(2019·沈阳市高中三质量监测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崔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

(节选自《隋书·崔彭传》)

A.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B.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C.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解析】"因诈纯曰"的"曰"后要停顿。

【答题盲点】

判断语句停顿点的正误时,要关注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表对话的词语后要停顿,但也要注意有些表对话的词语可能居于语句中间,后面不停顿,所以看到表示对话的词语时,还要看这个词语前面有误说话的具体的人等。比如【试题3】中的"因诈纯曰",语句的主语"崔彭"蒙前省略,"曰"的前面有说话人,所以"曰"后要停顿。

3.句首、句末虚词。发语词(夫、维、且、盖等)、感叹词(至若、苟、虽、纵、向使、假使、若夫、至于等)、关联词(苟、纵、至于、至若、然则、是故、然而、犹且、继而、向使、岂非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的前面一般要停顿,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诸、而已等)的后面要停顿等。

【试题4】(2019·全国卷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解析】句中表转折的连词"而"、表递进的"且"以及表顺承的"则"等都是句首副词,其前面都要停顿。

【误区警示】

虚词词性判断错误

古汉语的很多词语都时兼词,即词性不只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在判断停顿点时就要关注词语的词性问题(也就是词语的位置问题)。比如"夫",①名词,成年男子。比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匹夫有责"。②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等。③助词。情况有三种:一是用于句首,起提示作用,比如"夫秦有虎狼之心";二是用于句中,有舒缓语气作用,比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三是用于句末,起感叹作用,如"逝者如斯夫"。解答问题时,要关注重点词语的词性,以此判断这个词语是否是发语词、句末语气助词等。

【知识储备】

常见虚词的分析

1.句首连词:而、然、则、故

(1)而。①承接连词(就、接着),如"而大声发于水上";转折连词(但是、然而、却),如"而青于蓝"。②代词(第二人称),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③④⑤⑥

(2)然。①转折连词(但是、然而、却),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构成词组,如"然而""然则"等,像"然则何时而乐耶"。③代词(如此、这样、那样),如"河东凶亦然"。④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如),比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⑤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比如"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3)则。①顺承复句(就、便),如"则与斗卮酒"。②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就),如"则久已病矣"。③转折关系(但是、却),如"则耻师焉"。

(4)故。①因果关系(所以、因此),如"故臣复取璧"。②副词(从前、故意),如"故尝质于赵"。

2.句末虚词。之、乎、者、也、焉

(1)之。①代词(第三人称),做宾语、不做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②助词(调整音节),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乎。助词,表疑问(吗、呢)、表猜测(吧)、表感叹(啊、呀),如"则齐其庶几乎""欲食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者。①助词(提顿作用,提出要说的事物,然后说明、判断),如"仁者,天下之表也"。②定语后置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与疑问词配合表示疑问,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4)也。①表判断,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表疑问,如"下恐愧吾师也"。③表感叹,如"何以能鼓乐也"。

(5)焉。①表语气,如"余有叹焉"。②代词(人、物),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等。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