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结束之后,老师们忙于讲评试卷和成绩分析。在历史学科考试中,非选择题总是让学生头疼发怵难以自信,即使学习习惯良好基础扎实,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答题失误。那么,如何从容应对非选择题的考验呢?身为教师,又如何在每次考试之后做出有效的试卷分析呢?我试着将自己的理解整理如下:
首先要做试卷分析。试卷分析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看试题范围是否与教学进度相吻合,如果超范围,该套试卷就无法反映真实的教与学水平;第二,看试题难易度是否符合学生水平,太难学生普遍低分,太简单都是高分,都无法反映真实学习情况;第三,看试题类别和数量是否符合考试规范(这是最基本的)。不同学段,考试的规范要求有差异,以历史学科为例,高一大多数学生只需要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简称学考),试题模式应对接学考,比如本次月考我负责出题,就以甘肃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卷为模板,选择题26道,每题2.5分,非选择题2道,第27题是材料解析题,第28题是论述题。如果题目不符合规范,则很难做出合理评价。
接下来是答题情况分析,这又要分别来看,分优秀试卷和问题试卷两类。第一类是优秀试卷,基本特征如下:
1.分类回答,有序号。非选择题都是连环套类型,题中有题,一般都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先提问有哪些举措,然后提问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或影响),有前后逻辑关系,回答时就要先回答举措后回答意义,知识点较多时就要一一列举,以序号①②③等罗列,显得条理清楚。
2.书写规范工整,无涂改颠倒。卷面书写提倡规范工整而不追求书法艺术,这一点尤为重要。网上阅卷的基本流程是信息中心的老师先分割试卷(根据答题卡卷面设计将题目分开,以便给阅卷老师分配任务),然后阅卷老师流水线作业,每人批阅一道题,一个年级全部学生的同一道题都过一遍,时间紧任务重,目光停留在电脑屏幕的时间有限,一般而言一道8分题大约用时10秒左右,慢一点的15至20秒左右,速度快的8秒左右,而这道的得分点至少4个,言简意赅无废话的答案一看便知,而许多人的答案语言啰嗦抓不住重点甚至错谬夹杂,往往要老师从中寻找得分点,这时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3.知识点全面。回答非选择题能一语中的的不多,往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此时,审题时大脑对知识点的梳理在卷面书写上一清二楚。比如,提问西汉初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正确答案应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或郡国并行制),有些学生只回答一半(分封制或郡县制),这种答案肯定要扣分,这意味着你对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完全理解。也有些答案非常简单,只需要罗列即可,如提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答案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与汉族贵族联姻等,这些课本上全部的都有,结合材料基本都能回答,但有些学生听讲不认真课后不复习,基本的课堂知识也没有掌握,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又欠缺,体现在答案上就是想起一个写一个,或者胡乱搪塞语焉不详,知识点不完整自然要扣分。
4.标点符号正确,有分号,结尾不用实心点而是句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在历史学科中没有特别强调,但也不能忽视。许多高中学生写完一段话结尾时习惯性点一个小黑点就算画上句号,但众所周知,中文结尾的句号是小圆圈而不是实心点。另外,分类分段回答时中间用分号而非逗号句号,这也是基本的书写常识,经常被学生忽略,一逗到底,最后实心点结束,这样的失误虽然不影响答案的准确性,但影响文科书写的规范性。
第二类是问题试卷,即不规范、回答错误、扣分的答卷,这情况就比较复杂,大致归纳如下:
1.概念不清。这跟历史知识解读能力直接相关,例如分不清加强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区别,如题目要求回答汉武帝“外服四夷”的措施,结果回答“实行中外朝制度”、“实行推恩令”、“继续推行秦朝三公九卿制度”、“汉初的分封制,使诸侯权力不断扩大,影响了皇权的地位”,等等。加强皇权是指对最高权力的控制和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具有独占性,不与他人或机构分享,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制度性措施有汉武帝设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台谏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免于分裂,制度性措施有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察举制和刺史制度、宋太祖设转运司等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等等。当然,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只是大概念上的区别,两者并不对立,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完整表述应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最高权力集中点在皇帝,所以有区别又有统一。像这类概念区分的知识点,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积累,二缺一都很难准确理解把握,回答自然错误。
2.审题不清。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时间、空间、历史人物甚至材料出处所暗示的时代背景(包含特定时空和事件),例如提问汉初国家治理的措施如何,回答却是汉武帝时期如何,这就忽略了时间差异。又如提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回答却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非所问是因为审题不清没明白问题所指。
3.知识点不全面,无法具体列举。如回答汉武帝“外服四夷”的措施,只说“积极开拓疆域”而无法举例说明,实际上答案全部来自课本。要又如求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影响,因为对课本知识不熟悉表达能力欠缺而写出“促进了中国再统一,但也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答案。
4.自我心理安慰(自欺欺人)。有些学生基础差无法回答,但为了避免出现空白卷而自我安慰,写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或史实错误逻辑不通的表述。如回答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继承了秦朝制度的优点,但同时也继承了缺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进行国家发展,历代统治者励精图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重农抑商,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商业发展并不是很好”,还有“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繁荣昌盛,给地主、豪强带来困难”、“表现在注重军事方面,及降低对农业生产及文化方面的重视,豪强势力的逐渐上升”,汉武帝“外服四夷”的措施有“设立官仓和义仓,改变政治思想,选官制度变化,调整儒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轻徭薄赋,奖励军功,提倡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思想”,等等,这些回答无一例外都是零分答案。
5.语言不规范,口语化表达。如“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且吸收了好的,摒弃了坏的”,将皇帝表述为“皇上”等。
6.史实错误。例如答案中出现汉朝“延用三省六部制,使丞相权力膨胀”、“汉朝初期承接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后来逐步形成中外朝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科举制”、“秦朝三省六部制,汉朝九品中正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八王之乱”(实际应为七国之乱)、“汉武帝派人攻打羯氐羌”、“汉武帝攻打西突厥”、汉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等。
7.错别字。如郡县制写“群县制”、分封制写“封分制”、边境贸易写“边境茂易”、征服写“争服”、允许写“充许”、铸币权写“筑币权”、册封写“侧封”、怀仁可汗写“怀仁可汉”、张掖写“张液”、三公九卿制写“三宫九卿制”等。
8.顺序错乱。如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有学生先回答意义,后回答措施,应先回答措施,后回答意义,如此方能体现逻辑关系——因为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然后才发生了影响(意义)
9.死记硬背。如提问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体现,有学生回答“沿用秦朝时期的郡县制,进一步加强国家队地区的管理,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进一步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与民休息,进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削弱相权,任用酷吏,推行黄老无为思想”,不变通,不看题目要求,似乎只要写字就可得分。
10.语言啰嗦,废话多。如提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回答“异姓王拥有面积广大的封地,宫室400座,封地内人口数量极多”,其实只需要直接回答“郡国并行制”即可。
11.答非所问,如提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回答“豪强势力壮大,土地兼并严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汉朝学习秦朝的制度,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国家实力增强,秦朝制度不完全适合汉朝,两朝国情有所差异,导致社会发展有所不同”,等等。
12.不能分段分类回答,虽然知识点全面,但是不利于阅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