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类设问
核心: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原因、推动因素。
1.中国古代
1.春秋战国:
①经济: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手工业(冶铁、纺织)发展。
②政治: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如孔子、商鞅)。
③思想:百家争鸣(儒、法、道、墨),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2.秦汉:
①政治:秦灭六国→中央集权确立(郡县制、三公九卿);汉初“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武帝“独尊儒术”。
②经济:小农经济主导(“男耕女织”);丝绸之路开通(张骞通西域)。
③文化:隶书统一文字;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化皇权。
3.隋唐:
①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法律体系成熟(《唐律疏议》)。
②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坊市界限打破(夜市、草市);外贸繁荣(市舶司)。
③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唐诗鼎盛(李白、杜甫);国际交流(遣唐使、玄奘西行)。
4.宋元:
①政治:中央集权强化(宋朝“强干弱枝”、元朝行省制);科举发展(糊名法、四等人制)。
②经济:商品经济高峰(交子、会子);市镇兴起(瓦子、大都);海上丝路兴盛(市舶司)。
③文化:理学主导(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市民文化繁荣(宋词、元曲);三大发明成熟(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
5.明清:
①经济:白银货币化(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废丞相、设军机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③外交: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后期“海禁”“闭关锁国”。
2.中国近代
1.晚清:
①政治:列强入侵(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②经济:自然经济解体(洋布冲击土布);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③思想: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维新派“君主立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2.民国:
①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临时约法》确立共和;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②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期间);官僚资本挤压民族资本。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世界史
(1)西方近代: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重商主义;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种植园经济)。
②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③思想:文艺复兴(但丁《神曲》);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
(2)工业革命:
第一次:英国“世界工厂”;蒸汽机(瓦特)、火车(史蒂芬孙)。
第二次:电力(爱迪生)、内燃机→垄断组织(托拉斯、卡特尔)。
关键词:生产力变革、政治分裂/统一、思想潮流、外部冲击。
核心:某事件/制度的独特表现或模式。
1.改革特点
(1)商鞅变法:
①严刑峻法(连坐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军功爵制(打破世袭)。
(2)王安石变法:
①政府主导(青苗法、市易法);
②触犯大地主利益→“三冗”问题未解决。
(3)明治维新:
①全面西化(文明开化);
②殖产兴业(官营模范工厂);
③保留天皇制。
2.经济特点
(1)宋元:
①商业突破坊市制(早市、夜市);
②交子(世界最早纸币);
③ 海外贸易(市舶司)。
(2)明清:
①区域性商帮(晋商、徽商);
②农产品商品化(棉、茶);
③雇佣劳动(苏州机户)。
3.思想文化特点
(1)百家争鸣:
多元并存(儒、法、道、墨),关注现实问题。
(2)理学(宋明):
①融合佛道(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②强化伦理(三纲五常)。
(3)新文化运动:
①批判传统(“打倒孔家店”);
②倡导白话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关键词:全面性/局限性、新旧结合、政府角色、区域差异。
核心:历史趋势或前后差异。
1.政治制度
(1)选官制度:
世袭(先秦)→察举(汉)→九品中正(魏晋)→科举(隋唐至清)。
(2)中央与地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元);宋代“强干弱枝”(收精兵、制钱谷)。
2.经济结构
(1)中国:小农经济→商品经济→近代工业;
(2)世界:自然经济→手工工场→工厂制→垄断资本。
3.思想观念
(1)中国:儒家独尊→理学僵化→民主科学冲击→马克思主义;
(2)西方:神权至上(中世纪)→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科学理性(工业革命)。
关键词:从...到...、逐渐/加速、新旧交替、量变到质变。
四、“影响”类设问
核心:事件的多维度后果(积极+消极)。
1.政治影响
(1)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传播,但未改变社会性质。
2.经济影响
(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亚非拉殖民化。
(2)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增产,农村经济活跃。
3.思想影响
(1)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推动思想解放;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2)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促进法治与民主。
关键词:促进/阻碍、直接/深远、阶级利益、社会转型。
五、“异同点”类设问
核心:比较事件/制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中西方近代化差异
(1)背景:
①中国→列强侵略被动开放;
②西方→资本主义自发发展。
(2)道路:
①中国“师夷长技→制度变革→思想解放(洋务→维新→新文化)”;
②西方“思想→政治→经济(文艺复兴→革命→工业)”。
2.改革成败对比
商鞅变法vs戊戌变法:
(1)同:富国强兵目的,政府主导。
(2)异:前者成功(顺应封建化),后者失败(守旧势力强)。
关键词:背景差异、方式对比、结果分析、本质区别。
六、“认识启示”类设问
1.改革启示
(1)成功条件:
①顺应趋势(商鞅变法)
②立足国情(家庭联产承包制)
③群众支持(改革开放)
④策略灵活(新经济政策)
(2)失败教训:
①脱离实际(大跃进“浮夸风”)
②妥协保守(戊戌变法)
③忽视民生(苏联重工业畸形发展)
2.开放与封闭
(1)开放:
①唐朝开放→盛世;
②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2)封闭:
①明清海禁→落后挨打;
②苏联计划经济僵化→解体。
七、“评价”类设问
核心: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局限。
1. 重大事件评价
(1)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但“中体西用”局限→未能救亡。
(2)罗斯福新政:缓解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但未消除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2. 制度评价
(1)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促进社会流动;但明清八股束缚思想。
(2)斯大林模式:快速工业化,为反法西斯奠基;但忽视民生,体制僵化。
3.答题模板
(1)积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具体表现)。
(2)消极:导致...(阶级矛盾/思想僵化/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