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实例均依托高考高频材料情境,每种核心方法下的细化小类各配2个案例,精准匹配答题实操场景。
1. 摘录关键信息(直接摘录抽象的词句,不能整句整段抄)
案例1(政治类材料):“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禁止买卖人口。”→ 摘录: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禁止买卖人口
案例2(经济类材料):“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沿海航运的垄断,后期还投资煤矿、纺织等行业。”→ 摘录:1872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国航运垄断、投资煤矿纺织
案例3(文化类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文学。”→ 摘录: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民主与科学、反旧道德旧文学
2. 抽象概括(具体到抽象,下位到上位,定量到定性,现象到本质等)
(1)具体到抽象
案例1:材料“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可在多地流通,代替金属货币交易”→ 概括: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利了商品交易
案例2:材料“19世纪末,中国商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这些企业均由民间资本投资经营”→ 概括: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由民间资本主导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下位到上位
案例1:材料“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朝的秧马、龙骨翻车,均用于农业生产”→ 概括: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用于农业生产的先进工具
案例2:材料“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易服饰、改称谓(废除‘大人’‘老爷’)成为新风尚”→ 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近代化变革
(3)定量到定性
案例1:材料“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16392万吨,1956年达19275万吨,4年间增长约17.6%”→ 概括:1952-1956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
案例2:材料“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2001年增至5096.5亿美元,23年间增长约24倍”→ 概括:1978-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4)现象到本质
案例1:材料“明清时期,苏州、杭州等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日益普遍,机工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本质:雇佣关系的普遍化)
案例2:材料“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生活贫困”→ 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开始显现(本质:阶级剥削的根源)
3. 变换词句(变换近义词,换用意思相同的句子:被动句变主动句,文言文变白话文,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反问句变陈述句,压缩句子等)
(1)变换近义词
案例1: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变换: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联系”→“关联”,“日益密切”→“愈发紧密”)
案例2:材料“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变换: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推动”,“产生”→“兴起”)
(2)被动句变主动句
案例1:材料“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南京条约》被清政府被迫签订”→ 变换: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案例2:材料“二战后,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被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恢复”→ 变换: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许多国家,恢复其经济
(3)文言文变白话文
案例1:材料“(清乾隆帝)谕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变换:清乾隆皇帝下旨说:“清朝物产丰富,什么都有,本来就不需要依靠外国的货物来互通有无”
案例2:材料“《资治通鉴》载:‘(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变换:《资治通鉴》记载:“商鞅下令让百姓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实行互相监督、连带治罪的制度”
(4)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
案例1:材料“辛亥革命后,没有哪个封建统治者能不承认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力”→ 变换:辛亥革命后,所有封建统治者都承认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力
案例2:材料“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没有一家大型工厂不依赖蒸汽机提供动力”→ 变换: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所有大型工厂都依赖蒸汽机提供动力
(5)反问句变陈述句
案例1:材料“新航路的开辟,难道没有打破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吗?”→ 变换: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案例2:材料“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这难道不是秦国后来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吗?”→ 变换: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这是秦国后来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
(6)压缩句子
案例1:材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受到干扰,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 压缩: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继续
案例2:材料“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压缩: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4. 逻辑推理(因果互推,特殊到一般,局部与整体,纵向顺推继承发展,横向对比异同,前后问互推因果,信息组合推理,答案要点间互推等)
(1)因果互推
案例1(由因推果):材料“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大量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推理:美国股市崩盘(因)→ 引发经济危机,出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果)
案例2(由果推因):材料“18世纪末,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推理:法国大革命爆发(果)→ 根本原因是法国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因)
(2)特殊到一般
案例1:材料“古代雅典民主仅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无参政权;近代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仅少数贵族和富人有选举权”→ 推理:早期西方民主制度(一般)均存在民主范围狭窄、仅少数人享有权利的局限性(从雅典、英国的特殊案例推导)
案例2:材料“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和外国侵略”→ 推理:19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一般)普遍爆发了反抗殖民侵略或封建压迫的民族民主运动(从印度、中国的特殊案例推导)
(3)局部与整体
案例1:材料“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局部)是清政府创办的最大军事工业,它的发展需要钢铁、煤炭等原料,推动了开平煤矿(局部)等民用企业的创办”→ 推理:洋务运动的整体战略是“自强”(军事)带动“求富”(民用),局部企业的需求服务于整体目标
案例2:材料“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局部),在亚洲扶持日本经济复苏(局部)”→ 推理:这些局部举措共同服务于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整体冷战战略
(4)纵向顺推继承发展
案例1:材料“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朝在三省六部制基础上,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 推理: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纵向)呈现出“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继承与发展趋势
案例2:材料“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大跃进’运动,继续强调重工业发展,且追求高速度”→ 推理: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纵向),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重工业的重视态度具有继承性,但“大跃进”在速度上更为激进
(5)横向对比异同
案例1:材料“中国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学西方技术;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推理:相同点:均为应对民族危机的改革;不同点:洋务运动局限于技术层面,明治维新涉及制度与文化层面
案例2: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掠夺,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对非洲进行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 推理:相同点:均为欧洲殖民掠夺行为;不同点:对美洲以直接掠夺和种族灭绝为主,对非洲以黑奴贸易为主
(6)前后问互推因果
案例1(前问为因,后问为果):前问“简述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后问“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推理:前问中“蒸汽机推广、铁路轮船发明”(因)→ 推动后问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果)
案例2(后问为因,前问为果):前问“说明1929年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后问“分析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推理:后问中“经济大危机导致美国社会动荡”(因)→ 是前问中“罗斯福新政出台”的直接背景,即前问现象由后问原因引发
(7)信息组合推理
案例1:材料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材料2“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材料3“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对美国宣战”→ 组合推理:从1931到1941年,日本的对外侵略(信息组合)呈现出“由中国东北到全中国,再到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趋势
案例2:材料1“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材料2“五四运动中,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组合推理:五四运动(信息组合)是一场“以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兼具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爱国运动
(8)答案要点间互推
案例1:答案要点1“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答案要点2“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互推:要点1中“军事工业需原料资金”→ 推动要点2中“民用企业创办”,两者存在因果关联
案例2:答案要点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要点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互推:要点1中“君主专制被推翻”(政治变革)→ 为要点2中“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思想变革)奠定了政治基础
5. 关联所学知识(时空联系所学,人物联系所学,事件联系所学)
(1)时空联系所学
案例1(时间联系):材料“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关联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一时间),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案例2(空间联系):材料“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反英民族大起义”→ 关联所学:同一时期(19世纪中期)的亚洲,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伊朗爆发巴布教徒起义(同一空间范围的同期事件)
(2)人物联系所学
案例1:材料“孙中山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关联所学:孙中山后来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案例2:材料“毛泽东在1927年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关联所学: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进一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核心均重视农民力量
(3)事件联系所学
案例1:材料“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讨论战后世界秩序安排”→ 关联所学: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如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推动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为美苏两极格局奠定基础
案例2:材料“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关联所学: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同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
6. 历史素养分析(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1)唯物史观
案例1:材料“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大幅提升,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资产阶级实力壮大,无产阶级逐渐形成”→ 分析: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唯物史观核心),工业革命(生产力变革)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和阶级结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变革
案例2:材料“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封建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其发展”→ 分析:体现“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发展趋势)因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束缚而缓慢发展
(2)家国情怀
案例1: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无数将士为保卫国家牺牲”→ 分析:体现“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中国军民在民族危亡之际,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英勇抗争
案例2:材料“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分析:体现“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科学家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彰显民族责任感
(3)史料实证
案例1:材料1(文献史料)《史记》载“商鞅变法后,秦民富国强兵”;材料2(实物史料)睡虎地秦简记载“百姓徭役繁重,多有逃亡”→ 分析:不同类型史料对商鞅变法效果的记载存在差异,需通过“史料互证”(史料实证)综合判断,避免单一史料的片面性
案例2:材料“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史料称其‘开辟新航路,推动文明交流’,美洲印第安人史料称其‘带来殖民掠夺,导致种族灾难’”→ 分析:不同立场的史料会呈现不同观点,需“客观看待史料立场”(史料实证),全面还原历史真相
(4)时空观念
案例1:材料“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到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分析:体现“时间顺序”的时空观念,清晰梳理中国古代“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脉络(公元前22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589年)
案例2:材料“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直接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分析:体现“空间联系”的时空观念,从“孤立的区域空间”到“整体的世界空间”,展现历史发展的空间变化
(5)历史解释
案例1:材料“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观点一认为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观点二认为是‘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 分析: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两种观点分别从“改革内容”和“内部阻力”角度解读失败原因,均有合理性,需结合史实全面理解
案例2: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观点强调其‘推动经济发展’,现代观点还关注其‘导致环境污染、贫富差距’”→ 分析:历史解释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现代观点在传统基础上更注重“全面性”,体现了历史解释的动态性
7. 主体/领域/视角/角度分析法
(1)主体分析法
案例1(材料: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主体分析:
英国:通过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失去生计,生活陷入困境
清政府:财政收入受损,统治基础进一步动摇
案例2(材料: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恢复经济,欧洲国家依赖美国援助,苏联成立经互会应对)→ 主体分析:
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欧洲国家:获得经济恢复资金,但主权一定程度受美国影响
苏联:通过成立经互会,维护东欧势力范围,对抗美国
(2)领域分析法
案例1(材料:19世纪末,中国出现“实业救国”思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领域分析:
经济领域:“实业救国”思潮、大生纱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领域:《天演论》、进化论(思想解放)
政治领域: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政策调整)
案例2(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领域分析:
经济领域: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关系调整)、“一五”计划(工业建设)
政治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3)视角分析法
案例1(材料:评价新航路开辟)→ 视角分析:
欧洲视角:带来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积极)
美洲视角:原住民大量死亡,文化遭到破坏(消极)
全球视角:推动物种交流(如玉米、马铃薯传入欧洲),世界开始连为整体(客观积极)
案例2(材料:评价殖民扩张)→ 视角分析:
殖民者视角:获取廉价原料和广阔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积极)
殖民地视角:资源被掠夺,经济结构畸形,陷入贫困(消极)
文明交流视角:客观上传播了欧洲近代文明(如科技、制度),推动殖民地近代化(客观影响)
(4)角度分析法
案例1(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角度分析:
政治角度: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角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部分障碍
思想角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案例2(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角度分析:
生产力角度: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大幅提升
社会结构角度: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世界市场角度: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8. 辩证分析(积极/消极,进步/局限)
(1)积极/消极
案例1(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创办近代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客观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消极:只学西方技术,未变革封建制度,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目标;企业管理落后,效率低下
案例2(评价新航路开辟):
积极:打破世界孤立状态,推动全球物种交流和商业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消极:引发欧洲殖民掠夺,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非洲黑奴贸易泛滥
(2)进步/局限
案例1(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进步: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诉求
局限: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后期领导集团内讧,导致运动失败
案例2(评价拿破仑帝国):
进步: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局限: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掠夺被征服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最终导致帝国覆灭
9. 矛盾分析
案例1(材料: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南方种植园经济依赖黑人奴隶劳动,且将棉花出口到欧洲)→ 矛盾分析: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核心是“奴隶制存废”——北方需要废除奴隶制以获取劳动力和市场,南方需要保留奴隶制以维持经济模式
案例2(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资本家为维持商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和工业品,而广大民众因失业无钱购买,生活困苦)→ 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社会化生产)与民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私人占有导致贫富差距)的冲突
案例3(材料:晚清时期,清政府想通过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却不得不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而西方文明与封建制度存在根本冲突)→ 矛盾分析: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与“引入西方文明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西方技术依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案例4(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文化,但部分人存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倾向)→ 矛盾分析:“思想解放”与“文化传承”的矛盾——既要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如封建礼教),又要避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导致文化断层
10. 分层归类
案例1(材料:唐朝前期,农业上曲辕犁和筒车推广,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品种繁多,唐三彩闻名中外;商业上,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市坊制度规范)→ 分层归类(按经济领域):
农业层:曲辕犁推广、筒车推广、粮食产量增加
手工业层:丝织业品种多、唐三彩闻名
商业层:长安为国际性大都会、市坊制度规范
案例2(材料: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等习俗流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 分层归类(按社会领域):
社会生活层: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
政治制度层:《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原则
经济发展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增长、规模扩大
案例3(材料: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厂工人;工厂制度下,工人每天工作12-16小时,居住环境恶劣;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 分层归类(按社会影响):
社会结构层:圈地运动、农民转化为工人
工人生活层:12-16小时工时、居住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层:铁路交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
案例4(材料: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推行义务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 分层归类(按改革内容):
政治改革层:废除封建等级、四民平等
经济改革层: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
教育改革层:推行义务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
11. 综合运用1-10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1)摘录关键信息+关联所学知识
案例1:材料“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集中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①摘录关键信息:1935年1月、贵州遵义、遵义会议、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②关联所学知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案例2:材料“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给予农奴人身自由”→ ①摘录关键信息: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农奴获人身自由;②关联所学知识: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抽象概括+辩证分析
案例1:材料“19世纪末,美国通过托拉斯形式垄断石油、钢铁等行业,控制市场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①抽象概括:19世纪末美国出现垄断组织,影响市场与生产效率;②辩证分析(积极/消极):积极——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促进生产力发展;消极——垄断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剧贫富差距
案例2:材料“新中国‘大跃进’运动中,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热潮,1958年钢产量目标定为1070万吨,最终完成,但大量小高炉炼钢质量差,且破坏了农业生产”→ ①抽象概括:“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追求钢产量目标,影响钢质量与农业;②辩证分析(进步/局限):进步——一定程度提升了中国钢铁产量,体现建设热情;局限——忽视客观规律,导致资源浪费,农业生产受损
(3)变换词句+逻辑推理(因果互推)
案例1:材料(被动句)“1804年,《拿破仑法典》由拿破仑颁布,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①变换词句(主动句):1804年,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②逻辑推理(因果互推):因——拿破仑需要以法律形式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果——《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推动了资本主义法制建设,影响欧洲各国立法
案例2:材料(文言文)“(明太祖)罢丞相,设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①变换词句(白话文):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六部,分别管理全国各项事务;②逻辑推理(因果互推):因——明太祖想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果——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4)主体分析+分层归类
案例1:材料“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传统纺织业破产,农民失去收入来源,清政府关税收入减少”→ ①主体分析:英国(倾销商品)、中国农民(收入减少)、清政府(关税减少);②分层归类(按影响领域):经济领域(英国获取市场、中国纺织业破产)、社会领域(农民失去收入)、政治领域(清政府财政受损)
案例2:材料“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帮助东欧恢复经济,同时也控制东欧的外交政策,引起部分东欧国家不满”→ ①主体分析:苏联(控制与援助东欧)、东欧国家(获经济援助与外交受限);②分层归类(按影响领域):经济领域(东欧经济恢复)、政治领域(东欧外交受苏联控制)、国际关系领域(苏东关系存在矛盾)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案例1:材料1(文献)《清史稿》载“洋务运动使中国‘富强可期’”;材料2(实物)洋务企业的机床、产品残件显示技术落后→ ①史料实证:文献与实物史料对洋务运动的记载存在差异,需互证;②历史解释:两种史料差异的原因是《清史稿》可能存在对清政府的美化,而实物史料更能反映技术实际水平,历史解释需结合多类史料
案例2:材料1(日记)近代某商人日记记载“通商口岸开埠后,洋货畅销,生意难做”;材料2(官方报告)清政府报告称“开埠后关税收入增加,利于财政”→ ①史料实证:私人日记与官方报告视角不同,需综合判断;②历史解释:日记反映商人个体利益受损,报告反映政府财政收益,历史解释需兼顾不同群体的立场,全面看待开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