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中青在线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是为何?
1988年3月13日下午三点左右,四川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山火,14岁的初二学生赖宁听到呼喊声,从窗户看到浓烟滚滚的山林。
他抓起家里的铁桶就往外跑,母亲追到门口喊他回来,赖宁头也不回地说了句“我去看看”,就消失在了人群中。
当时正值春季干旱,加上山风助燃,火势迅速蔓延,县里紧急动员了林业局、消防队和驻军官兵近千人参与扑救,赖宁和几个同学混在大人中间,用松枝扑打着火苗。
这几个孩子们的校服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脸上全是黑灰,几个村干部硬是把孩子们拉下山,送到了安全地带。
但赖宁没有就此离开,他绕过检查点,从另一条小路又回到了火场,当时火势最猛的地方恰好是通往油库的方向,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后果难以想象。
晚上十点多,火势终于得到控制,清点人数时,大家发现赖宁不见了,搜救人员在一处陡坡下找到了他,这个少年再也没能醒来。
共青团四川省委很快派人前来调查,他们了解到,赖宁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小学时曾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受灾地区,还经常帮助困难同学补习功课。
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追授赖宁“英雄少年”称号,随后,他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90年代末期,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危险?是鼓励他们冲锋在前,还是先学会保护自己?
2003年,深圳一名小学生为救落水同伴溺亡,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应该放在首位。
2004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删除了原有的“见义勇为”条款,改为强调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教育部门也相应调整了宣传导向,各地学校开始撤下赖宁画像,改为张贴防火防灾知识,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
据统计,近十年来因盲目施救导致的未成年人伤亡事件明显减少,更多的孩子学会了在危急时刻先报警、找大人,而不是贸然行动。
年轻人在讨论时更关注如何平衡勇敢与理智,有网友说:“如果赖宁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员或森林保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