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时政链接
热点一: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绿色发展目标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 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绿色转型任务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提出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 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实施,美丽中国建 设“1+1+N” 实施体系不断完善;多地推动建设“无废城市”,促进绿色转型。
热点三:生态环境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加快建立统一 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推动其在碳定价等政策措施中广泛应用,保障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落 地见效。
热点四:中国成为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₂5 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中国成为 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核心知识
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2.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4.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为目标。
5.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6.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8.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 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9.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0.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11. 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2.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 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三、知识梳理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3)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 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个人);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有 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国家)。
2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走绿色发展道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3)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
3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国家: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②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③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④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⑤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的方针。
(2)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公民:
①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②增强社会责任感,依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学习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参加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④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践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
四、中考预测(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体现了我国 ( )
A. 只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忽略环境保护
B. 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C. 贯彻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D. 做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2.2025年1月2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指引》提出明 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路线与技术要求、协调各类碳足迹核算标准协同发力等重点工作任务。该指 引对企业绿色发展的深远影响在于 ( )
A. 增加企业短期运营成本,阻碍企业发展
B. 能够促使企业研发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C. 限制企业产品种类,压缩企业市场份额
D. 仅对大型企业有约束,对小型企业没有影响
3.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₂5 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这表明 ( )
A. 我国环境问题已彻底解决,无须再关注环保
B.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效显著,但仍需坚持推进
C. 我国只关注大气和水质问题,其他环境问题不值一提
D. 我国环保成果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无须进行国际合作
4.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自2017年以来,河湖长制已在全国生根开花。如今,各级河长积极行动,聚力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实行河长制 ( )
A. 表明河流污染治理只能依靠政府
B. 是我国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创新举措
C. 表明我国河流已不存在污染问题
D. 贯彻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
5.2025年4月11日,广东省政府党组会议指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完成中央生
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体现了 ( )
A. 完成督察整改,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广东省的环境问题
B. 广东省积极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绿色发展
C. 广东省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D. 广东省着力推动环保督察整改,放弃采取其他环保措施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我国能源领域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填补了中国能源领域立法空白。这部法律的出台与施行可以
( )
A. 夯实法治基础,保障能源安全
B. 凝聚法治共识,建成法律体系
C. 推动绿色转型,禁止使用能源
D. 扩大公民权利,拓宽民主渠道
7.2025年3月,某市出台政策,对采用环保生产工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研发环保新技术。出台该政策的目的是 ( )
A. 减少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企业短期发展
B. 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
C. 限制企业生产规模,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D. 让企业将重心放在环保,忽视产品质量
8.2025年3月,广东某中学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劳动实践,组织师生开展“我为碳中和添片绿”植树 活动,同学们亲手种下小树,在实践中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刻内涵。开展这一活动是 为了让学生 ( )
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良好劳动品质
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③提升职业素养,迎接未来世界挑战
④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守护青山绿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高原明珠”云南滇池,实施控源截污、恢复生态湿地、整治沿岸违规违建问题等措施后,如今清 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风采重现;宁夏贺兰山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等,如今湛 蓝的天空、奔跑的岩羊注解着生态保卫战的卓越成效。对材料中的举措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
B. 表明我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C. 表明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
D. 有利于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0.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诸多举措,如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我国采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 )
A. 增加了我国的经济负担,对国际合作没有促进作用
B. 仅对我国自身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对全球没有影响
C. 限制了我国部分产业发展,不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D.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助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25年1 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的关 键支撑。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强生态保护 修复等。通过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 累经验、树立标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体现了哪些理念。(4分)
(2)有同学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只是政府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请运用所学知识, 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6分)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
小月同学在收集资料时对获得“地球卫士奖”的“蓝色循环”项目非常感兴趣。该项目是中 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新模式,其理念正通过多种语言与全球受众分享。下面是小月根据项目 介绍绘制的示意图。
小月认为该项目符合① 、协调、绿色、开放、② 的新发展理念要求。
(1)将空白处①②补充完整。(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小月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6分,选择3个理念进行说明)
(3)为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的一 员,你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采取哪些具体行动?(6分)
五、参考答案
选择题:
1.C 2.B 3.B 4.B 5.B
6. A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生态文明。B“建成”的说法太绝对,这部法律的出台与施行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C中“禁止使用能源”错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公民权利不能随意扩大,D说法错误且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
7.B 8.B 9.C 10.D
非选择题:
11.
(1)①绿色发展理念。我国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我国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③创新发展理念。我国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探索新的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该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
①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中学生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如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2分)
②中学生同样可以贡献力量,如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做好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等:履行监督责任,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举报。(2分)
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政府、企业、公民多方协作,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1分)
12.
(1)①创新; ②共享。 (每个1分)
(2)①创新:“蓝色循环”项目利用科技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产品,体现了科技创新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符合创新发展理念。
②绿色:该项目致力于治理海洋塑料废弃物,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③共享:通过补贴、缴纳社保等方式反哺参与项目的民众,让民众共享项目发展成果,符合共享发展理念。开放:该项目通过多种语言与全球受众分享,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符合开放发展理念。
(每点2分,出三点即可)
(3)①践行低碳出行,出行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私家车,降低碳排放.
②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③节约水电,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习惯,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