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十八个历史阶段特征详述及主干知识列举(1)—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04-29 05:2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12人

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1.原始社会:略

2.奴隶社会(BC2070—BC476)

(1)夏朝:BC2070—BC1600 阳城(河南登封)   禹         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2)商朝:BC1600年—BC1046 亳殷 汤    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3)西周:BC1046年—BC771 镐京 武王姬发  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4)东周:①春秋:BC770—BC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②战国:BC475—BC221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原始粗放的集体耕作逐渐过渡到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政治上:国家治理从商朝的方国联盟过渡到西周的封邦建国(分权体制),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郡县制(中央集权体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子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敬天保民的思想是中国早期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以德配天”成为夏商周更替的护身符。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使西周的礼乐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古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冲击以分封制、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为代表的贵族政治,更是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产生。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2.经济上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
③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的发展  
①西周:工商食官制度
②春秋战国: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冶铁,制瓷,纺织。
(3)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私商成为主体;形成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老子;庄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韩非子
(2)科技、文学和文字:《甘石星经》;《诗经》和楚辞;甲骨文。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综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以后“百代皆行秦政法”;经济上农耕文明缓慢向前发展,土地私有制全面确立,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局面开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

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却形成了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创立的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发展察举制等,既解决了王国威胁问题,又巩固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为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提供了条件。

2)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为武帝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铁犁牛耕的推广及一牛挽犁的出现、兴修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有两种生产方式——受雇于地主的长工集体耕作、依附于地主的佃农及少量自耕农的个体农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用煤冶铁、水排发明及青瓷成功烧制,促进了手工业进步。西汉初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或政治中心,市的发展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

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前期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指导思想的发展——黄老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都吸收借鉴了别家思想。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适应了国力贫困经济凋敝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有为”需要,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促进作用,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武帝以后,外儒内法、礼法并施确立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秦朝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确立;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西汉: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

(1)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一牛挽犁(直辕犁);翻车。

(2)手工业:西汉盐铁官营;冶铁(用煤做燃料、水排);制瓷业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汉武帝统一铸币。

3.思想文化

1)儒学成正统: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学。

2)科技技术:《九章算术》;中医发展(《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华佗);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阶段特征综述】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局面。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
(1)政治上:主要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武将专权,地方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陷入大分裂。战乱使得黄河流域民众大举南迁,形成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曹魏建立的注重家世门第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盛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政治上突出的特点。
(2)经济上:北方经济处于破坏(战乱纷争时期)与恢复发展(黄河流域统一时期)交替进行状态。战乱使得北方民众大举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经验及大量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释、道三教相互吸收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潮流。书法艺术上出现了楷书、行书和草书,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科技方面,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
2.经济上:均田制创立;翻车;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草市出现。
3.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汉字与书法艺术;圆周率;《齐民要术》;东晋顾恺之。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