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怎么样了?

2024-04-16 13:1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07人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一说到朱元璋开国时候的功臣,好多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句话。这句话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别看我今天可以提供金杯和你一起喝酒,一旦你犯了事,我手中的刀可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出自于《明太祖实录》。

洪武年间,朱元璋和手下的大臣茹(rú)太素(户部尚书)一起用紫金的酒杯饮酒,朱元璋告诫茹太素:“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而茹太素也对出了下联:“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不久茹太素就被朱元璋由户部尚书贬为御使,茹太素和其他十二位官僚一起带着脚镣上班,不久坐事,连坐而死。

同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的朱升是不是也遭了毒手?实际情况却不是,朱升是告老还乡病死的。

微信图片_20220528101838.jpg

朱升生平——精通《易经》,才情比刘伯温高!

朱升是安徽休宁人,出生于1299年,正处于元朝时期。他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的耕读传家的家庭,亦农亦学。以农养家糊口,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

1341年,元朝至正元年(元惠帝年号),42岁的朱升通过乡试、府试的考试,参加元朝的进士选拔考试,考中了进士。进士考中之后四年(1345年)获选为池州学正,也就是主管池州教育的长官。一直拖到他52岁(1351年)时才到任,做官三年即辞官而去。辞官之后他没有回到家乡,而是到了安徽最南端的歙(shè)县开坛讲学。

微信图片_20220528101943.jpg

上图所指碑刻

各位看官,朱升的人生轨迹是不是有点特别呐?考中进士不做官六年,三年做官又辞官,辞官之后还不回老家,到了临县(安徽歙县)去讲学,这其实和朱升所学所思有很大关系。

26岁,朱升根据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思编著成《星卦提纲》一书,主要描述的是星象、占卦;36岁,根据自己所学和朋友探讨编写成《龙穴阴阳之诀》,这是看风水的一本著作,主要看的是帝王的阴阳之宅(活着时的住宅,死去时的坟墓)。当然,朱升还有其他著作存世,也不完全是“易经”、“八卦”之类的。一般精通易理之术之人,都晓得趋吉避凶,所以朱升在没有追随朱元璋之前有这样的行为也在正常之中的。

一、朱升难道只是提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58年,60虚岁的朱升得邓愈推荐而成为朱元璋的谋士,根据当时的总体局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总体策略,深得朱元璋的推崇,成为朱元璋最亲近的谋士(应该比刘伯温还要近)。

为何这样说呢?朱升在朱元璋建国之后担任的是侍读学士(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知制诰、嘉议大夫、同修国史。朱升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侍读学士东阁学士就是朱元璋的秘书长,知制诰就是替朱元璋草拟各种重要文书,绝大部分军政大事都和他商议。

1364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希望自己也称王,之前一直以“吴国公”为自己的对外称呼,于是咨询了朱升之后,自称“吴王”

1368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升也是草拟各种皇帝文书的执笔人。

再者,在朱元璋一系列的大战之前以及过程之中,大都有朱升的意见,而朱升又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他的功劳除了朱元璋,没有几个人了解。

微信图片_20220528101843.jpg

二、大明建国一年,朱升为何辞官归去

朱升和朱元璋呆得久了,也了解朱元璋的脾气,他又精通易理,如果继续待在朝廷之中,难免有横死的一天。

1369年,已经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提出辞呈,辞呈的主要原因是上了年纪,还要祭扫自己祖先的坟墓。朱元璋要重重的赏赐他,他却只要了一块“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上。

朱升这次辞官之后的行程也是比较特别,他没有在家乡安徽休宁定居,也没有在安徽歙县讲学的地方定居,而是跑到江苏盐城龙港镇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在我看来,朱升这是有意不去曾经呆过的地方,以免让朱元璋怀疑自己暗中拉帮结派,自己也免了不少的麻烦。

1370年,辞官一年之后,朱升在江苏盐城病逝。

从朱升不贪恋官位、财富来看,真正是做到了趋吉避凶,使得朱元璋不猜疑,得以寿终,比刘伯温看得更远,更深刻。

后话:

朱升虽懂得趋吉避凶,但是他的儿子朱同(另外一子朱异不见于史书详细记载)却挨上了朱元璋的“白刃”。

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钱粮巨大,朱元璋因此掀起“肃贪”怒潮,大明六部侍郎一下因贪污而被杀得不计其数。而刚刚担任礼部侍郎刚刚一个月的朱同,被赐白绫自尽,“免死金牌”也不管用了!

官吏受贿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九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监守自盗仓库钱粮者,一贯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贯斩;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即枭首示众,并剥皮示众。(《明史.刑法志二》)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