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只有86字的千古名篇,字字珠玑

2024-04-30 02:1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51人

家训是家长垂诫子孙,用以规范家人行为的一种言行准则。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训。

一生戎马倥偬的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简短的《诫子书》。全文只有86字,但句句诤言,体现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深切地表达了父子之情。

微信图片_20200113164836.jpg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诫子书》,诸葛亮开篇讲了要做一个君子,这是他对后代的要求。那么,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成为君子呢?

文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一个“静”字。

首先,诸葛亮谈到了“静”在“修身”中的作用。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特别强调“静”在修身中的作用。无论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禅定,道家的身定,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看法。

比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静”是内在的要求,“俭”是外在的要求。心静了之后,就要通过行为上的“俭”来立德。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杂念,总是容易被各种外物所诱惑,那他很可能走上腐化堕落之路。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抱着这样的心态,淡定地看待名利得失,才能心静,这样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君子。

其次,诸葛亮赞扬了“静”在“明志”中的作用。

只有心中宁静,不为外界役使,才能坚定志向,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古人说:“无念则静,静则通神。”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被外界干扰,才会心中有日月,胸中有山河。

诸葛亮在年轻时就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如果没有“宁静致远”的修养,诸葛亮能够在谈笑间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所以,诸葛亮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重点是一个“非”字,只有心如明镜,才能看清方向,做成一番大事。

再次,诸葛亮指出了“静”在“求学”中的作用。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必须心静。一个人学习时如果总是浅尝辄止,不肯静下心来深入修习一门学问,那他终将一事无成。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诸葛亮将成功归结于一个“静”字,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最后,诸葛亮谆谆告诫儿子,年华似水,务必要珍惜时光,切莫等到老大空悲伤。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的欲望不断加大,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静”字已成为一种奢望。

静水流深,静能生慧。浮躁的时代,心静者胜出。诸葛亮的《诫子书》,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