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阀制度的终结看中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的变迁

2024-03-28 18:0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135人

所谓门阀制度,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国家的名义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给予确认的一种特权制度!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31.jpg

曹丕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

一、门阀制度的诞生

门阀制度脱胎于两汉的察举制度,所谓察举制度,就是通过地方官推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分为岁科和特科,具体又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等,比起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扩大了选材范围,丰富了选人标准,可谓官员选拔机制的一大进步。

但推荐选官是一种很主观的方式,在讲求裙带关系的中国社会,注定难以保持客观公正,到了东汉,察举制已经沦为豪门大族的权力游戏,选来选去,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或者学生弟子,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国的袁绍,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一方面说明他们家人才济济,另一方面也证明,上层权力早已被名门望族所垄断。

魏文帝曹丕上台后,为了得到北方豪门望族的支持,采纳出身颍川士族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就是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中正”,可以理解为选拔人才的裁判,一般由名声较好的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又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朝廷下发选人需求后,中正将各地有才学、有名气的人员总结成册,然后根据其德行、才学授予官职,在职人员则根据中正的考评予以提拔或者罢黜。

理论上来说,这种选人用人的方法很不错,通过贤者选拔贤者,唯才是举,且将选人用人的权力从地方官员那里收拢到中央,有效稳固了权力基础,可谓一大进步,但就选人的具体措施而言,依然没有脱离察举制以人选人的主观模式,在缺乏有效监督的社会环境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37.jpg

魏晋乱世是门阀制度产生的基础

曹丕虽然不是盛世明君,却也明白这一制度的弊端,但他通过窜逆上位,权力基础并不牢靠,加之三国并立,纷争无期,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他都需要得到豪门大族的支持,贸然与他们割裂,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混乱,从这点上看,“九品中正制”倒有些“投名状”的意思,通过权力的交换来换取彼此的支持,进而共同掌控社会。

西晋开国后,司马氏继承了曹魏的选人用人制度,士族势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更大规模腐蚀选官制度,到“永嘉之乱”前,门阀政治已然成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面向大众的选人用人制度变得名存实亡!

二、门阀制度的发展

晋室南渡后,江南地区的士族与南渡的北方士族一起,构成了东晋的政治基础,比起短命的西晋,东晋的皇权更加弱小,也更加依赖士族的支持,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对士族采取宽松政策,例如在政治上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 , 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相当于公开宣布士族不受法律制约。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46.jpg

东晋的士族生活十分糜烂

有了这层关系,东晋的士族们更加肆无忌惮,不仅盘踞高位、贪赃枉法,还将自己的身份与普通官员百姓区分开来,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南齐中书舍人纪僧真典掌机要,也算是朝廷大员,齐武帝念他忠心耿耿,打算重赏于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思虑再三向武帝提出准许他做士族,“即时无复所需,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齐武帝十分为难,坦白告诉他,这事他做不了主,必须世家大族同意方可。

纪僧真闻言后,便去拜访江南大族江敩,刚一就坐,江敩就大喊:把我的座位移开,离这位客人远点。鄙夷之情,溢于言表,纪僧真十分郁闷,对人说: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身份的分野还体现在通婚上,西晋时期,虽然门阀政治依然成型,但寒门与士族的通婚依然存在,到了东晋,就变成了“辄婚非类”,钱再多,官再大都没有用,如果有哪家士族不在乎,执意与庶族通婚,轻则受到其他家族的鄙视与排挤,重则免官禁锢。例如南齐时期,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的大富豪满氏,但就因为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御史中丞沈约更是带头上书,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48.jpg

醉情山水的东晋贵族

身份显赫是一个方面,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也是当然不让,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有法律规定:甲族以二十登仕 , 后门以过立试吏(这里的甲族就是士族,立就是而立)。但事实上,许多高门子弟十几岁就入仕为官了,如南渡的中原大族范阳张缅,出仕即为秘书郎 , 18岁就出任淮南太守, 他弟弟张赞还厉害一些,23岁已经是吏部长史兼侍中,就这还嫌升的不够快!

权力的扩张,必然带来经济上的腐败,斗富胜利却丢掉性命的石崇,即是西晋有名的士族,晋室南渡后,北方的豪门大族迁移江南,迅速占据大片土地,例如居住在京口的渤海刁逵一家,有“良田万顷,奴婢千人”,淝水之战的主将谢玄更是富可敌国,他们家在当时的会稽郡,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修了大片别墅,一直到谢灵运时期,还是:田连冈而盈畴 , 岭枕水而通吁。也难怪谢灵运成了山水诗人,光是家里的院子,就足够诗兴大发了。

三、门阀制度的灭亡

养尊处优的制度,让南朝的士族们纸醉金迷,他们“不乐武位”,“鄙薄武事”,除了养尊处优,就是矫揉造作,还美其名曰“名士”。这些所谓的“名士”,除了烟花柳巷,就是喝酒嗑药,怎么死的快怎么作,大名鼎鼎的“五石散”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毒品,据说嗑药以后浑身发热,口干舌燥,不得已,只能宽袍大袖,以防中暑。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好这口,他在《服食帖》中提到:“吾服食久,犹为劣劣”,看来当时他还比较清醒,知道嗑药没效果。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52.jpg

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个瘾君子

寒门崛起是门阀政治消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宋武帝刘裕出身寒微,上位后着力提拔寒门子弟,以巩固自身权力基础,除此以外,他还发明了“点签”制度,利用寒门子弟来掌控未成年皇族的审批权,官职不高,权力却不低,这些做法有效打击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推动了门阀政治的解体。

真正彻底终结门阀政治的是隋文帝杨坚,陈朝被灭后,分裂数百年的国家重归一统,此时,皇权的扩大不可避免,门阀政治就成为最大的绊脚石,当然,杨坚也不是傻瓜,几百年的积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激进的变革还容易引发更多问题,为此,他采取了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从里到外瓦解门阀政治。

首先是从权力领域下刀,隋朝一统后,杨坚重新定义了三省六部制,将权力集中起来,然后裁撤郡县,把旧有官员统统置换。如此一来,新朝的权力基础就得以稳固下来,开皇十八年,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划归地方官员,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豪门大族荐人选人的权力,更重要的是,选人用人不再重点关注出身门第 ,而是向德才倾斜。这些做法严重打击了士族势力,为寒门士子打开了上升空间。

微信图片_20191126175956.jpg

五石散吃多了,浑身发热

经济领域,同样是改革的重点,魏晋南北朝之所以依赖门阀,与他们的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这些士族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还是先进生产关系的实践者,盲目铲除他们必然带来社会生活的动乱和经济水平的下降,对处在对峙状态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局势而言,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历朝历代不得不向门阀政治低头。

隋朝统一国家后,原有的政治风险不复存在,改革起来自然容易得多,杨坚采取了“三步走”策略。

首先是减轻刑罚和徭役,让那些依附士族的百姓不用担心独立后的生活处境,有效削弱了门阀的经济基础;

第二是大索貌阅和析户,说白了就是查户口,让那些隐藏在豪门大族旗下的盲流们无所遁形,将人口收归国有;

第三就是推行输籍法,简单点说就是查个人所得税,门阀政治年代,许多百姓成了门阀圈养的的黑户,不纳税不徭役,通过输籍法将他们清点出来,减少国家税赋损失。

政治经济改革自然少不了军事上的支援,开皇九年 , 隋文帝下诏:人间甲丈,悉皆除毁。开皇十五年又下令: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这些政策虽然有防范农民造反的意思,但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那些坐拥私人武装的门阀。他们纵然心有不甘,也无力抗拒大一统的新王朝,只能乖乖缴械。

在隋朝多重政策的打压之下,门阀政治逐渐没落。

微信图片_20191126180002.jpg

杨坚终结了门阀政治

点评:

门阀政治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就制度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逐渐变形,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这点在南朝政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北朝受制于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水平,早期受门阀政治影响较小,北魏南迁汉化后开始有意识的学习汉人政治文化,门阀政治借此逐渐蔓延开来,北周和北齐分立后,受武人政治的影响,北方的门阀势力受到打击,总体来说势力较南朝小很多。

隋朝统一中国后,皇权扩大,旧有的权力格局面临改观,早就腐朽不堪的门阀政治在社会多重挤压之下,逐渐走上瓦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兴起,选人用人变得中规中矩,门阀的政治基础被打碎,彻底总结。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