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技巧篇—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4-05-06 05:2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93人

(一)题干


1.读懂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主旨;


2.注意材料显性或隐性的时、空、人,尤其是时间。


3.抓住材料关键词或敏感词。


4.注意材料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引号的强调、括号的说明、破折号及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等。


5.要注意分句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和条件关系。


(二)选项


1.选项本身:


①选项本身或在题干特殊时空下(尤其是时间)不符合史实;


②用并列词语或标点符号并列两个以上内容的选项,应审慎;


③有片面化、绝对化词语的选项,应审慎;


④有标志性、开端性词语或意思的选项,应审慎;


⑤带阶段特征的选项应注意验证。


2.选项之间:有两个及以上选项需要排除。


①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应选本质;


②选项之间是根本(主要)与直接(次要)的关系,一般应选根本(主要);


③选项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般应选整体;


④选项之间是对等关系,肯定全错;


⑤选项之间是矛盾关系,必有一正确(对立关系不一定);


⑥一般应选主干知识或熟悉知识的选项;(没办法才用)⑦尊重第一印象的选项(符合记忆规律)。


(三)题干与选项的关系


1.选项与题干要求无关(题干未提及、未体现);


2.选项不符合题意,甚至相反;


3.选项未能体现题干主旨要求(仅体现部分要求);


4.选项放大或缩小了题干要求(以偏概全);


5.选项故意混淆了题干要求(偷换概念或论题,即张冠李戴);


6.选项与题干因果颠倒或无因果(尤其是时间上);


7.选项立场不符合题干立场(阶级、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一)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但有时候题干没有“影响”、“结果”一类标志性词语,但在备选项中有“……了”的语句搭配或其他表示结果或影响的词语,如“引起了”、“导致了”、“增强了”“导致”、“有利于”等。这类试题没有“原因”、“目的”、“为了”等一些明显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或搭配,但通过题意可以得出是题干和题肢是“因果关系”。


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3.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因素,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选择题大多会涉及到“根本原因”的考查,但因其观察角度及思维维度的单一性,新课程高考选择题逐渐舍弃这一设问方式,而注重在非选择题当中通过原因的全面分析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缜密性。


4.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也就是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客观原因”则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外在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


解题秘籍: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三大秘籍:一是需要注意主要原因一般就是指根本原因,诀窍在于假设答案A、B都是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或者根本原因,如果A的结果是B,答案选A,反之选B;二是关于目的类最佳项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目的,而A是B的目的,答案选A,反之选B;三是关于深远影响类选择题,诀窍在于假设A、B都是影响,而B是A的影响,B属于深远影响,是最佳答案,反之选A。


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原因。


3.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二)目的意图类选择题


目的意图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基本设问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主要目的是”“主要目的在于”“根本目的在于”“直接目的”“目的是”“旨在”“主要意图是”等。


“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有时表述为“意图”。


1.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和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常采用“根本目的”、“根本上是为了”“是为了”等用语。


2.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强调其“急迫性”。是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急于马上达到的结果或结局。常采用“直接目的”“目的是”“意图是”等用语。如需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三)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基本设问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说明”“表明”“表明了” “可见”“看出”等。


说明表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


此类题型题干设问时往往以“这表明”“这说明”“这……表明”“此……说明”“这表明了”等引导语作引导。作答时要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梁爰如老师说: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四)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即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一般是在题干中用“反映”“体现”设问,也有个别题目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承接题干设问。其基本设问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 “反映了”“体现了”“反映出” “揭示”等。


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反映”指物质固有的特性,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复制和再现。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异同或变化的选择题。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显的提示语。


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二: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列举不同朝代;表格、图片对比;特殊连接词如“前……之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与……相比”或特殊标点符号(;)、(……)等方式联系起来。


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之间事物的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各种的异同。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


“历史事物的比较要放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都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入的分析。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存异”还是“发展变化”;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六)图表数据型选择题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即以图表(表格数据图、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作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无论是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它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综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首先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


其次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做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注意:“阴晴圆缺看大小”是指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而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


(3)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4)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解答此类曲线图形试题时要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表格名称、表格出处等等关键信息千万不要遗漏,另外要注意表格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七)推理推断类选择题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即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的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据此可见”“由此可见”“推知”“这一论断”“材料认为”“作者认为”等。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强调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的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呈增加趋势。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八)图画史料类选择题


图片图画类材料题主要以文物图片、历史照片、美术作品和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具有试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获取图画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图片类试题,一般观察规律是“先看整体,再看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另外,对于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人物、地点、图片的文字描述等内容也需要重点关注。


1.文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特定的所属时间;二要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三要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从图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人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平时多注意教材图片的掌握;二要通过图片所体现的人物特点,去判定人物所在的时代,并联系其主要事迹,明确此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漫画图类: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主题喻意。考生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


4.照片美术类: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反映,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


(九)历史地图类选择题


地图一般观察规律是“先看整体,再看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另外,对于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人物、地点、的文字描述等内容也需要重点关注。


历史地图类选择题主要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呈现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范围的改变、行政区划的改观、河道的改变、战争路线及进程的描绘、区域性经济特征的展示、文化交流的路线等问题,通过这些地图语言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地图类选择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形势图、分布图、疆域图等。主要以历史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解题过程中,要首先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和注记;第三关注地图中的箭头、箭头指向和关键地名。并结合地理知识和所学历史知识得出结论。总之,解答图片类题目一定要关注题干中、图片中、图片外的文字。审题时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出选择。


(十)历史概念类选择题


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该类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


此类选择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此类题多考查一些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