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技巧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4-05-06 16:5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30人

非选择题答题要求与技巧


解法与技巧-----三步法:第一步:读题;第二步:审题;第三步:写题。


(一)第一步:读题 (要四读)  读分值、读问题、读出处、读材料


1.时间意识


2.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四定法”)


材料题设问的结构组成


定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定答题方式:指出 说明 概括 评价分析  简述 简析  认识


定设问点:背景 原因 条件 目的  特点 实质 内容  异同 变化 影响 作用  意义  启示


定限定词:一般来说,设问点前往往会有关键的限定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


3.方法意识:


(1)分析设问 弄清要求


(2)粗读材料 划分层次  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围绕问题对材料内容划层次,标明记号,就像一个探险者第一次进入一片原始森林,走过的地方留下记号不至于迷路。要特别关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它能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3)围绕问题 提炼信息  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和观点,对材料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4)把握时空 拓宽思路  题中材料和所涉及主题对考生可能是陌生的,但都以所学知识为背景依托,与学过的特定史事相关联,考生要有时空观念,将材料内容与特定史事联系起来,并放在某一历史背景中去思考,答题思路会得到拓展。


(5) 紧扣设问  史论结合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抓住设问点和答题方式。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


分析,说明、简述问题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物。“结合所学知识”不仅包括史高中课程所学的知识,也包括初中课程所学的知识。


(6)多维思考 层次分明


(7)依分定点 见好就收


4.规范意识


1.看清题号,控制范围;2.字迹端正,分点表述;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4.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 (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 读正文) 带着问题读材料; 读正文时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尤其标点符点(分号,句号,省略号等)


第二步:审 (审设问)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导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分值;导向词(答案来源);定法词(关键动词-明确答题的思路及能力要求);限定词(明确答案的时间、空间、逻辑范围);定位次(关键名词-明确答题的指向);分值(明确答案要点的数量)。


第三步:写 注意答案要“四化”:(1)整洁化 (2)序号化:①②③④  (3)段落化   (4)要点化


一.特点类设问


特点就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特点、特征型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特点、特征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1.答题模板一:


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来说,根据构成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另外,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且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另外,如果题干内容出现了法律或者法规,关键词应该有“通过立法...”,若出现具体机构,则关键词应该有“通过设立机构...”;若出现了外国或者西方相关内容,关键词应该有“学习西方...”、“引进国外...”等。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不彻底”、“一定程度上...”等。


(7)范围:包括地域 、领域等。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


(8)本质:“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例如,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常见的关键词有“...有一定局限性”、“...影响深远”等。


2.答题模板二: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文明: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


(2)经济文明: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


(3)思想文化文明: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


二.原因类设问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三.对比类设问


比较型历史试题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给定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其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区别”、“与...相比”、“相对于”、“差异”等标志性词语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通过对近年全国卷主观题的统计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角度:


类型

问题呈现形式

求异型

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相比....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变化、特点)?

求同型

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相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

异同型

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


1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


2.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哪一类或哪几类历史事件或哪些历史人物。


3.找准比较角度: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3)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


判断试题类型;找对比较对象;浏览材料,判断作答方式。


1.第一种类型——比较对象甲与乙在材料中均涉及,且分量相当:从材料中提取比较对象各自独特之处;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  


2.第二种类型——题干要求“与甲相比,说明、指出乙的特点”:甲为参照物,只须从材料提取乙的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


3. 第三种类型——材料重点涉及比较对象中的一个:以权重小的比较对象为参照物;从材料中提取权重大的比较对象的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转化语言。


4. 第四种类型——比较对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仅仅是个引子:结合基础知识,可从背景、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考虑比较对象的异同。


四.影响、作用、意义类设问


该类型题目很常规,一般问法有影响、作用、意义、价值、贡献、功绩,其中贡献、功绩一般涉及历史人物。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 等等。与作用、影响相比较,意义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故作答意义类题目时,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1、影响(作用):看题目有没有限定词要求回答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如果没有一般情况就需要正反两方面来说,没有明确要求回答积极影响(作用)或者消极影响(作用),一般情况在组织答案的时候都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但下述情况需要注意:题目只要求回答影响,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消极的,如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那么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一般从消极影响方面去组织答案。如果材料描述事件是正面的(如成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与中共共产党相关的,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一般从积极影响方面去组织答案。


(1)限定性设问,如有何积极影响/作用,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作用,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作用如何,对世界或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作用如何等;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经济影响(作用):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思考。


主要分析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2)政治影响(作用):可从阶级、政权更替、政治格局、制度调整、政策制定、后世思考。


主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


国际关系影响:主要分析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


(3)文化影响(作用):


可从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思想发展、对后代影响思考。思想文化影响:主要分析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会推动国家的统一或民族团结、是否冲击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等。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为...提供经验\教训\借鉴”等。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宽泛性设问,如有何影响/作用,其历史影响/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2、意义(价值)


(1)宽泛性设问从全国卷的参考答案来看,只要题干中要求回答“意义(价值)”,基本上都是谈正面或者积极的影响(作用)。


(2)限定性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世界意义,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意义类题目的作答模式:“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 了„„”“只有„„才能„„”等。作答意义类题目要注意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 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3、贡献(功绩)


在全国卷人物评价中较为常见。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般方法是要结合材料分析人物的属性,如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模范人物等,明确人物属性后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并在组织答案中应当结合人物属性有所侧重。


此类题在答案组织中,一般句式为“...了...”(如促进\推动\提高\强化\阻碍\形成\创立\加速\维护\壮大\打破了...)、“有助于...”“有利于...”、“不利于...”、“对...产生消极\积极影响”、“对...做出...贡献”“为...提供经验\教训\借鉴”等。


五.变化、发展、趋势类设问


该题型考核的是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征、新内容等。主要考核学生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另外需要注意是“趋势”一类设问,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变化的一种,但是趋势更突出事物变化所呈现的历史走向或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因此在归纳答案过程中需要注意。总的来讲,该题型一般有三种类型:


1.前后变化型,这种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量变型,变化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即历史事件在原有的基础上程度有所上升或者下降,类似由A变成A+或由A变成A-。


二是质变型,由什么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前后出较大转折或明显差异,类似由A变成B。


2.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归纳。类似:60年代是A,70年代是B,80年代是C。


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类似由0变成A。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


1.前后变化型


(1)量变型变化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述...的趋势、变化、发展?如“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该题型一般句式为:“...越来越...”、“...不断...”、“...逐渐...”、“...持续...”、“快速....”、“...变得更...”等。


(2)质变型变化


该题型设问模式一般是:概括从...到....的变化\发展(一般为从某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到另一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如“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该类型一般句式为:“从...到...”,“从...变为\变成”、“由...到...”。注意:这种问法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


2.阶段变化型


这种题型一般是在某个历史事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多个时间段出现变化,其基本方法是分阶段归纳。如“根据材料(材料中包含了多个时间段),分别说明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该类型一般方法为:注意观察题干中的时间段是否出现明显的“拐点”(如数据明显变化、出现重大历史现象等),如果没有出现“拐点”则属于“量变型”变化直接概括;若题干出现明显“拐点”,就需要划分时间分阶段进行概括总结,即把拥有共性的若干个时间段呈现的特征、趋势概括出来,切忌不要出现多少个时间段写多少个时间段,一定要概括。


如“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上升、增长、减少),80年后....”,“...长期...但70年后...”;等。


因为涉及到时段数量的差异。需要注意不同变化的回答模式。


一个时段的变化:与特点题类似。


两个时段的变化:以“从XX变为XX”进行作答;


三个时段的变化:分别列出各时段的特点即可。


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注意:在同一个问中,事物的变化既可能出现量变也会出现阶段性变化还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容变化”,因此,同学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题。


六.启示、认识类设问


“认识”在哲学意义上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后者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 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而,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目前为止,高考中认识类的题不多。但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强调,需要倍加注意。认识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伦问题,由此回答主要五个板块:


历史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历史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等


历史的本质:本质上代表XX的利益......


历史的评价:历史发展辩证看待


历史的启示:宏观立意考虑;微观材料考虑


解题技巧


①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


②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我们要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我们要正面说就是答案。


③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


七.内容、措施类设问


此类题型主要根据史料,对基本史实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迁移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辨别的能力。


常见的设问方式: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1.首先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其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从考查内容看.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课本所没有的古代文献资料、近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当今社会热点的背景资料等。考查的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层面: 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赋予新的情境,在新情境下重新认识、评价;对当代社会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如提供当事人的回忆录、实物照片等。有针对性地考查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对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的认识。


3.从解题思路看,文字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审明题目中的要求,在解读文字材料时,寻找有效信息,找关键词;注意由表及里的提取信息,从表面信息中推导出隐性信息,探究实质、规律;作答时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逐条列出,最好不要用材料中的原话。图表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图表的名称,作答时往往要用;表格类的要注意表格中的时间范围、类别、横向纵向比较内容的变化;图片类的要注意由近及远的寻找图片中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图表后给的注释。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